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碳達峰、碳中和:意義、挑戰與實現路徑

2022-3-16 09:33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王瑞彬

碳達峰、碳中和影響廣泛深遠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指我國碳排放量將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并進入平穩期,其間雖有波動,但總體保持下降趨勢。2060年前,通過采取除碳等措施,使碳清除量與排放量達到平衡,即中和狀態。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共識。目前,全球已有50多個國家實現碳達峰,但未有主要經濟體實現碳中和。從歷史上看,各國工業化進程、資源稟賦、人口結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客觀上存在顯著差異,因而在能源消費、碳排放曲線方面表現出不同的運動軌跡。

  (一)碳達峰是經濟體工業化進程中的階段性結果。評估一個國家碳達峰狀況,不僅要看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排放最高點,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排放量所形成的高峰區間何時出現。這是一個時間段,排放量雖仍有波動,但相對穩定,并呈下降之勢。而從更長的世界經濟發展史看,一個經濟體或會形成不止一個高峰區間。碳排放曲線表現出清晰的運動邏輯。促其演進的主要因素是經濟體的經濟規模、能源消費結構、減碳及除碳能力等。在這些因素變化的綜合作用下,碳排放峰值出現上升或下降。一般地,當經濟規模擴張、化石能源消費上升,如減碳、除碳能力未能隨之大幅提升,則也可能邁向新的峰值區間。挪威于1979年即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當年排放量為32.7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直至1995年,排放量未曾越過這一高點,形成27-32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高峰區間。這一情形于1996年結束。隨后,直至2019年,在34-38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區間波動。其間最高值為2004年的37.7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目前已轉入下降通道,第二個高峰區間或將得到確認。

  (二)碳中和是經濟體用碳與除碳數量達成動態平衡的狀態,是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標志。實現碳中和是經濟體對氣候變化采取積極、全面應對策略的結果。對于一個較大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實現碳中和是以較為堅實的經濟、技術、政策基礎為前提條件的系統性工程。減碳并不否定增長,或被動地壓縮增長空間,而是更注重生態環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面發展。從全球范圍看,已有不丹、蘇里南等少數國家宣布實現碳中和。其共同特點是經濟體量不大、產業結構單一、人口較少、碳匯條件占優等。對于更具有參考意義的體量較大經濟體實現碳中和的實踐還有待觀察。截至目前,全球約70個經濟體作出碳中和承諾,期限多定在2050年前。但是,各經濟體所作承諾性質的法律約束力存在較大差異。德國、法國、丹麥等十幾個國家將其納入立法。中國、巴西、阿根廷等約十個國家將其納入新的自主貢獻方案,正式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美國、澳大利亞等則為政策立場宣示或意向聲明等。

  (三)碳達峰、碳中和的最終指向是經濟增長與碳排放深度脫鉤,實現社會繁榮發展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之間的有機統一。實現碳達峰是實現碳中和的前提條件和必經階段,但是二者之間并不是自然的繼起關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關涉社會方方面面深刻變革的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既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勞永逸。必須正確認識碳達峰、碳中和的內涵,整體規劃、穩中求進,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從國內層面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低碳清潔方向轉變,提升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日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二工作組評估報告發布,稱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給自然界造成了廣泛的破壞,影響全球數十億人。隨著全球溫升1.5°C,今后二十年,世界會面臨不可避免的多重氣候危害。去年發布的第一工作組評估報告指向同樣的結論,并呼吁人類采取快速、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無論是減緩還是適應行動都需要國際社會達成普遍共識,采取協同行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創造了持續快速增長的奇跡,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也在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歷史累積碳排放量方面居于前列。“十一五”以來,我國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煤炭消費占比呈下降趨勢,煤炭需求已在2013年達到峰值,2018年跌入60%以內,預期至2040年降至35%。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2011年的13%上升到2019年的23.4%,并呈繼續擴張勢頭。從全球范圍看,我國能源消費需求增長率逐步降至年均1.1%,不及之前22年年均增長率的五分之一,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穩步縮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實現經濟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平衡推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從國際層面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助于增強我國參與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能力。當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一系列困境。即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有192個締約方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均順利實施,到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將較2010年增加16%。如果這一態勢得不到扭轉,則到本世紀末或會導致全球溫升約2.7℃。我國向國際社會主動宣布并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新的自主貢獻方案,為我國進一步提出全球性氣候行動倡議贏得更有力的支持。針對當前以《巴黎協定》為重要支柱的國際氣候合作機制存在的效率不彰、力度不足等突出問題,我國可與廣大發展中國家正式提出完善全球氣候治理機制的倡議與展望,在堅決維護開展國際氣候合作的基本原則的同時,正面回應時代進步的要求,就碳邊境調節機制、數據分享、全球碳市場構建等重大議題提出鮮明主張。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