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行先試
當前我國多數城市
碳排放還處于未達峰階段,條件好的地區先行先試是實現碳達峰目標與
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推手。
上海、天津、
河南、
福建、廣東、
青海、
西藏等多個省份都提出了率先、提前實現碳達峰的要求。其中,河南提出要實施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天津、福建、廣東都提出制定實施力爭碳排放提前達峰行動方案。而青海和西藏則都在2035年目標中提出“率先實現碳達峰”。
甚至,
北京已宣布實現了碳達峰。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霍學文在“2021中國貨幣經濟
論壇”上表示,目前北京已經實現了碳達峰,下一步將會逐步實現碳中和。
綜合來看,哪些城市更能擔當“碳路先鋒”?馬巍威對記者表示,一是北京、上海、廣州、
深圳等超大城市及周邊地區,這類地區的特點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比重較低,主導產業通常是低排放的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在
減排控碳方面具備較高起點,并且
碳減排相關的
政策、資金、人才、科技、對外合作等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二是青海、西藏、
新疆及大興安嶺周邊等林草生態資源豐富的地區,在碳達峰階段可以繼續擴大自身地域廣袤、生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人口密度低等優勢,大力發展生態
碳匯,強化“負碳”功能,不僅能夠較早實現自身碳達峰,更能夠通過區域合作幫助我國其他區域碳達峰;三是我國“三北”等清潔能源發達地區,這類地區是我國當前乃至未來清潔能源發展的主要承載地,盡管部分地區“雙高”產業比重仍然較高,但是隨著清潔能源發展的提速,這類地區快速實現碳達峰的潛力也比較大。
“高度城市化跟工業化的區域,即已經完成了工業化跟城市化的區域,率先實現碳達峰的可能性更大。主要是因為,一旦大的建設和大的制造業投資減緩,碳峰值比較容易達到,因為這兩個是主要的排放源頭。”邵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