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主要領域降碳增匯工作
三、推進主要領域降碳增匯工作
(十八)加快推動產業低碳轉型升級。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
節能環保產業和低碳服務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組織實施一批國家、省級工業園區、骨干企業的低碳化改造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
(十九)持續優化能源結構。積極實施《廣東省陸上風電發展規劃》、《廣東省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規劃(2014-2020)》,開展廣東省“十三五”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擴大天然氣利用,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加快現役機組綜合節能及環保設施改造,印發實施《廣東省煤電節能
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提高新建機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二十)控制工業、建筑、
交通等重點領域
碳排放。持續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進電機能效提升及注塑機節能改造,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逐步實施公共建筑能耗定額管理制度。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加強機動車減排,完成國家新下達的“黃標車”淘汰任務。探索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
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省府機關事務管理局)
(二十一)增強
碳匯能力。全面推動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推進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四大工程建設,建設完善全省綠道網。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探索建立藍色碳匯生態功能區。研究建立碳匯的監測、計量、評估等標準體系。(省林業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海洋漁業局、質監局)
(二十二)加快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扶持新能源汽車、煤清潔利用、天然氣高效利用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征集和發布一批重點低碳技術。支持省內科研機構與國外機構合作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究、學術交流和試驗示范,加快華潤海豐電廠碳捕集測試平臺建設的前期工作。(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