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理念和措施是關鍵
化肥、地膜、畜禽糞污、秸稈尾菜等農業面源污染相關要素,本質上都不是有毒有害污染物,關鍵是應對理念和措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核心思路應該是,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充分發揮投入效能;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比例。
首先,重點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農業清潔生產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持續預防,是一種高效益的生產方式,既能預防污染,又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科研項目,也專門圍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進行了研究示范,取得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防治技術。制定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清單的基礎已經具備。2014年,以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為首席科學家所領導的團隊,經過5年多試驗,在我國玉米、水稻、小麥這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實施了共計153個點/年的田間試驗,通過“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技術體系”應用,可使玉米、水稻、小麥單產平均分別達到944、566、596公斤/畝,比大面積農戶調查結果(玉米593公斤/畝、水稻467kg/畝、小麥467公斤/畝)高出87%、21%和28%。在大幅度增產的同時,不需要再增加氮肥投入,并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更低的環境代價獲得更高的作物產量。
其次,支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F代生態農業的目標是適度投入、較高產出、較低排放、更多循環、極小污染。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做好3個循環。一是農業生產循環。主要是農業系統內部的養分、要素循環。扶持補貼種養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扶持補貼畜禽糞污、秸稈廢棄物還田或加工成有機肥還田的養分循環模式等。二是產業循環。應樹立系統推動農業產業與其他經濟產業大循環理念。
石化產業(如化肥、農藥、地膜等)不能只把農業、農村作為銷售
市場,還應加大農業投入品回收與綜合利用,包括農藥包裝物的回收利用、地膜殘膜回收利用等。并且應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鼓勵研發生產以農作物秸稈、淀粉為原料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如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塑料包裝物等,形成產業之間的物質循環。三是生態系統循環。要加強農田生態價值評估體系建設。征用農業用地,不能僅計算其地面作物產出的經濟價值,還要充分考慮其生態價值破壞、農戶就業社會價值的影響等。
第三,提升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預警能力。截至目前,我國農業部門在全國設置了農田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監測點273個、地膜殘膜監測點210個、畜禽糞污監測點25個。相對于我國廣大農業生產區域來講,監測體系還比較薄弱。應通過物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支持,盡快實現動態監測,目標是形成半年或季度監測數據報告。監測內容也需要進一步拓展,要把農藥殘留監測、生態系統監測納入到監測內容中。監測方法也應進一步提升,從田塊指標向流域指標發展,建立符合區域土壤、氣候、水文特點的估算模型。在監測布局上,在堅持點面結合、面上擴點的同時,還應以流域或完整獨立生態系統為核心建立監測區,系統監測農業面源污染相關因子以及生態系統影響分析等。
第四,穩妥推進農業資源環境休養生息。農業資源環境休養生息的空間是具備的。根據國家糧食局發布的調查,全國糧食在收割、儲藏、
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每年達到700億斤以上。同時,每年餐桌直接浪費也在500億斤以上。粗略計算,每年損失掉的糧食總量相當于1億畝以上耕地產量。如果能節約30~50%,就有條件每年讓2000萬畝~5000萬畝規模耕地用來休養生息,約占我國耕地的1%~2.5%。而且,每節約100公斤糧食就相當于減少了4公斤化肥、0.02公斤農藥、0.07公斤地膜的投入,減少了面源污染的壓力。此外,應加大農業生態補償
政策和農業資源環境補貼政策制定實施力度,鼓勵蔬菜、果品生產減少化肥、農藥投入,在重點流域、生態脆弱地區開展適度休養生息。實施農田等級管理制度,切實保護好優質農田,有重點地治理污染農田,基本農田可采取逐年、分批、少量的休養或綠肥輪作等。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