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
深圳市南山區科苑路上的金融科技大廈內,4名工作人員正在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辦事大廳,忙著給前來咨詢的客戶辦理
碳交易開戶手續。交易所后臺的統計數字顯示,這里聚集了
2000多名“賣碳翁”(含管控單位、機構、個人投資者以及公益會員)。
“一名80后深圳小伙,在前年開市之初投資30萬元‘炒碳’,兩個月內便獲得了十來萬的收益。”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5月19日當天,深圳碳交易
市場中的SZA-2014品種成交
5100噸,成交額高達202470元,當日收盤價為39.70元/噸,較前一交易日上漲0.25%。
在同行的眼中,深圳在
碳金融的探索中處在前列,而且拿下了一連串的第一:全國首單“碳債券”、全國首家向境外投資者開放的碳交易平臺、全國首只私募
碳基金啟動,全國首筆綠色結構
性存款、碳市場履約企業數量居國內碳交易試點省市之首、全國首個總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的碳市場……
2015年被業界稱為中國碳金融元年。預計到2020年,每年
碳排放許可的期貨市場價值將達600億~4000億元。面對這個千億級別的碳交易市場,已先行一步的深圳準備好了嗎?
按照計劃,我國將在2016年啟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在全國碳市場建設過程中,深圳能否憑借獨特的創新模式,擔起服務更廣區域市場的重擔?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代總裁葛興安表示,從服務于全國碳市場的角度考慮,深圳作為試點地區應該走出去,與沒有碳交易實際運行和管理經驗的非試點地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