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修復后種低吸收作物符合安全標準
相對于污染場地與礦山,耕地土壤的修復因為要盡可能地恢復其種植的功能,技術難度較高。當前廣東部分地區已開始進行耕地污染修復試驗,其中清遠龍塘鎮就是試點之一。
2014年,華南所受清遠市政府委托,在龍塘鎮開辟了三處耕地污染修復試驗田,探尋土壤治理對策。
“我們將三處試驗田分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區。”為得到更好的實驗數據及修復成果,華南所專門制定了“一區一策”的規劃,即按照地區污染源、污染程度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治理辦法。
位于民平村的試驗田屬于輕度污染的耕地,經過修復改良,筆者在現場看到,30畝的稻田剛剛收割完畢,上面還遺留著稻桿。
“這里種植的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華南所的研究人員針對該地的情況調配施加了特殊的土壤改良劑并篩選出低吸收的水稻品種。目前該方法的效果已初步體現。輕度污染的農田在改良劑的作用下,種植低吸收水稻品種,可以出產符合安全標準的水稻。
據華南所介紹,與換土、翻耕等工程大、耗資多的物理方法相比,改良劑是一種較經濟實惠的辦法。其原理是在耕地中添加化學藥劑,能有效穩定土壤中的重金屬,使其通過化學反應轉變為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分子形態,達到減少重金屬積累的效果。
對于受到中度污染的農田,華南所在龍塘民平村的試驗田采取了低吸收作物與土壤改良雙管齊下的辦法。
“我們從當地的水稻品種中篩選出兩個早稻和兩個晚稻品種,加以改良后種植到試驗田中。此外,我們也挑選了一部分低吸收的玉米品種進行種植實驗。”華南所高級工程師方曉航博士介紹:“目前出產的作物均符合食品安全標準。”
重度污染耕地修復試驗田位于龍塘鎮定安村。過去建在村里田邊的電線拆解小作坊,在清遠市持續數年的整治行動中已被一一清除,但其對土壤遺留下的重金屬則需要大力修復。
華南所在此采用的修復技術屬于植物提取修復技術范疇,即在農田里種植東南景天等超富集植物,通過其對重金屬的富集作用凈化受污染的土地;在種植作物方面,調整種植結構,挑選園藝類的經濟作物,“建議不再種植可食用的農作物,修復的過程中盡量保持耕地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