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將游離態重金屬固化下來
黑黃的荒地中間還有一灘烏黑的廢水,這是原來酸洗金屬遺留下的污染痕跡。一臺大型混合機械設置在旁邊,技術人員揮舞著鐵鏟,向其中添加泥土和化學藥劑。
機器發出陣陣轟鳴的同時,一撮撮經過充分混合的碎土從末端被排出、堆積……而回填上混合碎土的地方,已重新長出植被。
這是筆者在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華南所”)清遠市龍塘鎮泗合村的一處土壤修復試驗場地所看到的情景。這里曾經是廢舊金屬拆解廠,被取締后仍然遺留下土壤重金屬污染。
“我們需要把受到污染的土壤挖掘出來進行晾曬,然后放置到機器中進行粉碎,并按一定比例與固化劑充分混合。接下來,經過一定時間的放置、養護后,再回填到原來的地方?!比A南所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該土壤修復試驗采用的是固化穩定技術,通過在土壤中添加固化劑,將其中處于游離態的重金屬元素轉化為化學性質不活潑的形態,使其穩定起來、難以在環境中遷移、擴散。
“在開始修復之前,我們需要抽選不同的點向下開挖,測量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以及安全土壤的深度等,以此判斷選用哪一種修復方法最適合。”科研人員介紹,“在這個片區的土壤中,銅超出正常標準50-100倍,鉛超標約10倍。在不換土的情況下降低重金屬污染風險十分困難,因此我們最后決定使用成本較低的固化(穩定化)技術?!?/div>
上世紀80年代初,清遠龍塘開始從國內外大量運進廢舊五金產品進行拆解,而當時從事拆解行業的大多以家庭作坊散戶為主,分布在村鎮內、公路邊的各個角落,
廢舊金屬拆解及其延伸產業的發展雖然推動了當地經濟,早年粗獷式的發展模式,為龍塘遺留下土壤重金屬等環境污染。
2012年,清遠市政府為土壤重金屬超標
問題探尋治療“良方”。經過系統調研后,華南所針對清遠的情況制定出了《清遠市電子廢棄物污染環境整治規劃(2012-2020年)》。規劃要求,修復項目要在2020年全面修復龍塘鎮的污染土壤。
泗合村的場地土壤修復試驗,是龍塘土壤修復項目的首期工程任務之一。華南所科研人員告訴筆者,泗合村的土壤修復試驗場地從開始籌備、運行至今已歷時2年,按照華南所每周采樣的結果顯示,效果較為顯著,“土壤中重金屬的有效態減少了約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