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銀行在綠色債券市場中的作用
銀行在中國融資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首先,以銀行為核心的信用體系仍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雖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業逐步走向更加開放和
市場化,但在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居民高儲蓄率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是一個主要依賴間接融資的經濟體。
從社會融資內部結構來看,2014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122.86萬億,其中人民幣貸款81.43萬億,占比66.3%;外幣貸款、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等表外融資規模24.91萬億,事實上也主要依賴于銀行信用的支撐;而債券和股票融資僅為15.48萬億,占比為12.6%??傮w來看,目前銀行在我國社會融資體系中仍處于核心地位。
其次,銀行在中國債券市場投資主體中仍占主導地位。中國債券市場始于1981年國債的恢復發行。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總結了國內外債券市場發展的經驗教訓,加快市場化改革,逐步放松政府管制,使得中國債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國際排名已從2004年的第21位攀升到2014年的世界第三,亞洲第二(BIS統計)。但是,從債券市場結構來看,目前銀行間市場占我國債券市場的主要份額。
2014年,我國債券市場共發行人民幣債券11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發行10.7萬億元,債券發行量占比為97.3%;債券市場托管余額達35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托管32.4萬億元,債券托管量占比為92.6%。而銀行又是銀行間市場的核心參與機構,2014年末,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非法人機構投資者和其他類投資者持債占比分別為63.6%、10.9%、25.6%。
另外,在非金融企業信用產品方面,盡管發展的時間不長,但是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的托管量遠超過企業債。從債券發行量、債券持有量和債券市場工具創新等方面綜合來看,銀行仍是目前債券市場的主導力量。
第三,中國債券市場品種結構失衡。一方面,雖然單就規??偭慷?,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較為龐大,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中國債券市場規模仍然遠遠不足。目前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占GDP比重為50%左右,遠低于日本和美國200%的比重。另一方面,中國債券市場仍存在發展不夠平衡的
問題。如,在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國債、金融債迅猛發展的同時,以社會信用為基礎的債券業務規模偏小。2014年,公司信用類債券累計發行5.2萬億元,占人民幣債券發行總量的47.2%。
分析上述現象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信用基礎較為薄弱的問題
一是企業信息披露不到位,存在軟約束。我國已經按照股票的信息披露制度初步建立了債券的信息披露制度。但從實際運行來看,由于債券市場的多元管理,導致對信息披露監督和獎懲的機制標準不一,而投資者又過多依賴于監管部門信用,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因此目前整體的信息披露質量狀況較為一般,發行人缺乏及時有效信息披露的動力。
二是信用評級的獨立性和公信力不足。我國信用評級機構大都是政府部門或人民銀行的附屬機構,獨立性不夠,市場化
第三方評級機構有缺乏足夠的公信力。信用評級的技術、經驗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導致評級結果的市場號召力有限。
三是信用違約處理機制有待完善。長期以來,我國對發行企業的違約處理通常因社會穩定的需要而使得承銷商負擔損失的壓力較大,制約了承銷商的積極性。
因此,在直接融資不能對投資者產生足夠吸引力的情況下,資金提供方更愿意把錢存在銀行里或者通過銀行進行投資,這也是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甚至各類“寶寶”們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這樣的局面也在逐漸改變。2014年3月,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因公司流動性危機,無法按時支付2011年公司債券利息,“11超日債”正式違約,成為國內首例債券違約事件,也結束了公募債券“零違約”的歷史,打破了債券市場的剛性兌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