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在京津冀
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多家研究機構表示,環保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心,會在協同發展中率先突圍。在財政部對京津冀一體化投入的真金白銀中,有1萬多億元將砸向環保市場。那么,京津冀區域內的環保上市公司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這些公司紛紛摩拳擦掌吃起了“窩邊草”。
京津冀環保一體化亟須破局
與國內另外兩個經濟增長極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最為脆弱,尤其是
河北省的經濟過度依賴資源型產業,如大型
鋼鐵廠、
水泥廠等,這些都是重污染企業。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氣和水的污染治理都急需解決。另外,京津冀協同發展就是要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而所謂的產業外移,就是把北京的一些高耗能企業遷往河北或者天津,但污染
問題依然存在,而且還在京津冀地區,問題仍需解決。例如2008年奧運會前從北京搬到河北唐山的首鋼,對當地環境的污染也很嚴重。
這些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單靠區域獨立治理已無法解決。早在《協同規劃》通過之前,京津冀就已在環保一體化上邁出了腳步,2013年9月,三部委就印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但中信證券指出,由于京津冀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涉及到地方利益協調等問題,此區域防治協作并未取得突出效果。此次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是京津冀一體化的頂層設計,其推進力度會遠超過去的相關規劃。
那么,京津冀環保這塊蛋糕有多大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藍虹表示,通常一個國家對于環保的投入應占財政支出的3%。而據財政部測算,未來六年,京津冀一體化需要投入42萬億元,那么合理投入到環保領域的資金就是1.26萬億,這也就意味著在2020年前,京津冀環保產業每年都有2100億元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