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部數據,目前我國農村沼氣年生產量可達160億立方米,為農民增收節支近500多億元。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農村牲畜養殖方式的變化,戶用沼氣需求和使用率下降,一些中小型沼氣工程出現運行效果不佳、沼渣沼液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等現象。日前,農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舉辦了規模化沼氣工程培訓班,眾多業內專家和相關企業暢所欲言,提出沼氣工程應沿著規模發展、綜合利用、科學管理、效益拉動的方向轉型升級,本文選取其中部分發言。
行業投入應依標準而行
中國沼氣學會秘書長、全國沼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李景明
自1983年4月第一個沼氣標準《家用沼氣灶》發布實施以來,農業部已經組織編制和發布實施的沼氣國家和行業標準共53項。其中,農村戶用沼氣標準21項、沼氣工程標準18項,還發布實施了包括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沼肥加工和施用、沼氣發電等14項標準。
2012年開始,農業部提出了沼氣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技術規范等9個方面,戶用沼氣池、大中型沼氣工程等6大系列,以及沼氣制取、設施建造、產品生產等8項內容。
2011年5月,經國標委批準,全國沼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15)正式成立。同年11月,我國又成功申請到國際標準化組織沼氣技術委員會(ISO/TC255)主席國的地位,向ISO提交了《高溫火焰燃燒器》和《戶用沼氣池》等國際標準提案。
盡管沼氣標準體系基本形成,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標準缺失老化滯后、標準交叉重復矛盾、標準體系不夠合理、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不完善等諸多
問題。
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標準
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農業部也將逐步推進5個方面的改革措施,即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培育發展團體標準,放開搞活企業標準,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
為做好2015年農村沼氣工程轉型升級工作,農業部將啟動沼氣工程遠程在線監測信息系統標準制定工作。要求各沼氣工程都要配備安裝遠程在線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可測量、可識別、可核查、可追溯,可通過數據采集、傳輸、分析、預警和專家診斷等多功能。
總之,通過建立健全沼氣標準體系,將以往由政府投資決定沼氣標準轉變為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定標準引導政府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實現沼氣行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