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
市場包括兩大部分,其一為七個試點的配額交易市場,其二則為中國核證自愿
減排量(
ccer)的交易市場。隨著國家發(fā)改委在2014年開始進行CCER的簽發(fā)以及國家登記注冊系統(tǒng)在2015年初順利上線,七家備案交易所開展CCER交易的條件已經成熟。2015年3月9日,廣州
碳排放權交易所完成了全國首單CCER交易;根據各交易所公開披露的信息,截止4月30日將近兩個月時間,共有廣東、
北京、天津、上海、
深圳五個交易所開展了CCER交易。各交易所通過各種渠道披露的交易信息如下表所示。
表1 2015年3-4月CCER交易披露信息匯總(截止2015年4月29日)
可以看出,從3月份到4月中旬僅有個別交易所有零星交易,4月底以來,CCER交易開始頻繁出現(xiàn)。初期CCER交易的主要參與者是以碳資產開發(fā)、交易為目標的專業(yè)CCER交易商,例如上海寶碳、中碳未來等。這些機構根據早期簽訂的購買合同從項目業(yè)主處購買CCER,再出售給控排企業(yè)或其它投資機構,在獲得收益的同時起到活躍市場交易的作用。CCER交易方式主要包括線上交易與協(xié)議轉讓兩種,目前大部分交易通過協(xié)議轉讓完成,披露信息中只有天津和廣東有兩筆線上交易的產生。有的交易所的CCER協(xié)議轉讓規(guī)則與配額規(guī)則相同,有的則為了更靈活地開展CCER交易進行了調整,例如上海交易所規(guī)定CCER交易中配額協(xié)議轉讓的最低交易量制度不予適用,即不管交易量多少均可以選擇掛牌交易或協(xié)議轉讓來完成交易。
截止4月底,CCER交易最活躍的是天津和上海交易所。其中,天津
排放權交易所累計成交量最大,披露的交易的累計成交量已經達到76.6萬噸;而且天津的交易披露以新聞方式發(fā)布,未公開詳細的每日交易數(shù)據,實際成交量更大。上海交易所則從4月底開始連續(xù)每天有交易產生,累計成交量也已經超過60萬噸。可以看出,各交易所的CCER交易信息披露差別較大,上海和廣州交易所在每日交易公告中發(fā)布當日成交量和累計成交量,相對較為公開。
在CCER市場中,項目業(yè)主是供給方即CCER的生產方,各種類型的投資機構是市場流動性的提供方,而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最重要的則是控排企業(yè),其履約需求是CCER需求的最終來源。在試點階段,CCER需求即來自七個試點的控排企業(yè)需求。目前披露的交易信息中,僅有天津試點的控排企業(yè)天豐
鋼鐵購買了6萬噸CCER進行抵消。控排企業(yè)參與較少主要與各試點的CCER抵消限制
政策有關。七個試點中僅有深圳和天津未對CCER的類型、地域或時間進行限制。根據各試點規(guī)則,目前已經簽發(fā)的26個項目的1300多萬噸CCER中,沒有可適用于北京、上海和湖北的,僅有一小部分可適用于廣東和重慶。沒有可用于試點履約的CCER,是目前試點控排企業(yè)參與交易較少的主要原因。國家發(fā)改委于昨天(4月29日)召開了第四次減排量備案審核會,在這批上會項目中,由于新開發(fā)項目較之前明顯增多,有為數(shù)不少的項目能夠適用于大部分的試點履約。大部分試點履約截止時間為6月中下旬,由于CCER履約還需要主管部門進行審批,節(jié)點相應有所提前。如果這批CCER能夠趕在5月底6月初前進入市場,將為試點企業(yè)2014年履約提供新的選擇;若此,CCER交易也有可能屆時會迎來一個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