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四十六個世界地球日,在地球日來臨之際,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分析了過去20年的衛星監測數據發現,近些年來,全球植被覆蓋率呈上升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多年持續進行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增加了本國的植被覆蓋。
近期一項發表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近年來全球植被覆蓋率呈現上升趨勢,2003年以來全球植被總碳儲量增加了約40億噸。取得這樣的成績,“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進行的植樹造林、綠化荒山
政策功不可沒。”悉尼大學農業與環境學院環境學系研究員宋欣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堅持該政策有效扭轉了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使植被覆蓋面積不斷增加。森林在凈化空氣、吸收溫室氣體、涵養水源、支撐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近年來,中國對大型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治理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
江蘇的太湖曾經經常性暴發赤潮,通過綜合整治,太湖水質顯著提升,藻類密度大幅下降,富營養化
問題得到了遏制。”
美國自然資源協會亞洲項目主任芭芭拉·費雯麗表示,非常高興看到中國切實行動起來治理環境。中國推出了“水十條”、新環境保護法等重要
法規政策,與美國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等文件。這些法律法規和行動進一步加強了中國環境治理的力度,表明中國已經朝著正確方向在前進。例如,中國已經決定控制煤炭的消費量,以減少
碳排放,這不僅會釋放巨大的環境和健康效益,對于中國的能源和經濟結構調整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全國
碳交易市場將于明年正式啟動,這將有利于提高能效和控制碳排放。除了在能源方面下功夫外,中國也正致力于開展智能城市、可步行城市、推進
交通領域
節能等多個領域的治理措施。
費雯麗談到,從目前許多國家的經驗可以看到,治理環境并不一定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例,該州在過去40多年里經濟保持增長的同時,人均能耗在下降,提高能效的項目幫助人們節約成本、減少開支。有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0.7%,這也是近些年來首次下降。這表明中國正在積極減少其煤炭消費和碳排放,并且已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同時經濟依然保持良好的勢頭,經濟結構重心也在從重工業逐漸向污染少的服務業轉移。因此,從國際經驗來看,環境和經濟的“魚和熊掌”中國可以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