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地球日。在為這個特殊日子設置的采訪中,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氣候變化與能源首席領事康霖表示,廣東接受并啟動
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僅花了兩年零四個月,速度驚人。此外,廣東同事們扎實的環保專業背景和強烈的決心也讓他印象深刻。
中國很多環保舉措有成效,只是沒得到太多外部關注
Hi廣州:2015中英(廣東)低碳周不久前剛剛成功舉辦,各項活動的成果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改變呢?
康霖:活動的成功舉辦讓我們感到非常驕傲,我們也通過這些活動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合作項目。目前來講,這些活動旨在推動廣東的低碳戰略轉型,包括廣東碳
排放權交易的試點、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 (CCUS) 的研究、協助廣東利用現在的資源建立低
碳基金等等。這些對于個人日常生活來說未免過于宏觀,而且這些概念性的改變似乎很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直接聯系,但人們最終會發現新的
政策和自己生活的變化息息相關,就像中國政府在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之后我們所看到的變化一樣。
因此,我們冀望通過這樣的活動,逐步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讓大家意識到氣候變化的全球挑戰性,并積極參與其中。
Hi廣州:你說過,氣候變化與所有人性命攸關。在任職期間,你覺得廣大民眾在哪些方面還很難轉變觀念?
康霖:一些人認為個人的力量太小,反正也改變不了什么;在這點上,中英兩國民眾區別不大。而我們在努力傳播的一個觀點,就是讓人們知道,作為個人,你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么,比如盡可能多使用公共
交通。對此,我們也不會“下巴輕輕”地搶占道德制高點——實話說,我自己也喜歡私家車的便利;但是我會努力提醒自己,在方便的時候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再者,我個人感覺廣州的公共交通系統非常不錯。
Hi廣州:雖然你剛才提到兩國民眾在環保意識上區別不大,但在論述環保經驗時,幾乎“言必稱英美”,這其實是在潛意識中預設了中國的被動和不足,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中國在環保方面又有哪些值得英美國家學習的呢?
康霖:(笑)作為英國人,我當然很榮幸自己國家的經驗能造福中國。但事實是,大家需要互相學習。在我任職期間,我經常被中國在低碳領域的智慧所折服,我也非常高興看到各國都在借鑒不同經驗,并就此開展合作。說到中國經驗,我覺得中國很多的環保舉措都非常嚴格,也收到很大成效,只不過沒得到太多的外部關注,這點非常遺憾。還有一點就是,即便我不是技術專家,我也知道中國在諸如光伏方面等的低碳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也必將對低碳產業產生全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