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融資報告里,可以看到公共部門的投資基本持平,但私人部門投資在減少,什么原因?
《財經》:氣候融資報告里,可以看到公共部門的投資基本持平,但私人部門投資在減少,什么原因?
劉倩:私人領域的投資在2011年已經呈現下降趨勢。全球來自私人領域的資金2012年為2240億美元,2013年為1930億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領域,為目前唯一存在可查數據來源的私
人投資領域),縮水310億美元,降幅達14%。很多機構的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尤其是光伏發電成本降低,是投資總額降低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看,可再生能源領域還需要更多的
政策與資金的支持。目前發展中國家對傳統能源補貼資金總額要遠超過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拿到的用于
減排的資金的總額。2013年,全球對石油、天然氣、煤炭開采、
運輸、石油冶煉的投資比2000年翻了一番,總金額達到9500億美元。據IEA預測,到2020年氣候融資需要額外再拿到5萬億美元。僅在能源領域,平均每年就需要1.1萬億美元低碳投資,才能達到全球增溫控制在2攝氏度的目標。
但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成熟度正在不斷提高,有些項目,尤其在拉丁美洲,在沒有公共資金撬動的前提下,也融到了私人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