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去年產銷均超過1200萬輛。同時,也有車主反映保費貴、投保難,保險機構也承擔著較大的成本壓力。消費者希望更好解決新能源車險供需矛盾,實現“愿保盡保”、降低投保負擔。
日前,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
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了哪些改革舉措?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投保痛點,更好滿足新能源車主需求?記者對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相關負責人、專家及業內人士進行了采訪。
新能源車險陷入“保費貴”“承保虧”兩難困局
較高的賠付成本,導致新能源車險陷入“保費貴”“承保虧”兩難困局。數據顯示,新能源車均風險成本是燃油車的2.2倍,新能源車險綜合成本率行業平均水平在107%左右。中國精算師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57億元,賠付率超過100%的車系有137個。
維修成本高是高賠付率的主要原因。從
市場情況看,一些新能源車型更加追求集成化設計,可能“撞傷一點,維修一片”。例如,同樣是尾燈左側受損,燃油車更換單個尾燈往往僅需幾百元。而部分新能源汽車采用一體化長車燈,盡管外觀時尚,一旦損壞卻要整燈更換,費用達數千元。
“新能源汽車智能化、一體化程度較高,智能設備和配件局部損壞可能需要成套維修更換。同時,目前新能源汽車大量采用原廠配件,維修和零部件供給渠道相對有限。較高的維修費用抬高了新能源車險風險成本,影響保費水平。”中國精算師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新能源汽車中的營運車占比高出燃油車10個百分點,且使用強度偏大;車主駕齡較短,35歲以下新能源車主占總體新能源車主的比例較同年齡段燃油車主占比高14個百分點。多種因素導致新能源車險階段性出現賠付率高及虧損現象。
推動降低維修成本,探索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
《指導意見》的一項重點改革舉措,是協調相關部門,加強
政策協同,從源頭降低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這是解決新能源車險業務痛點的“治本之策”。
《指導意見》提出探索建立保險車型風險分級制度。這是指在新車上市時,通過時速15公里的低速碰撞試驗,對該車型損失狀況和維修成本進行評估,據此劃分風險等級。車險費率將與風險等級掛鉤。
從國際上成熟保險市場的經驗看,車型風險分級結果會對消費者購車意向產生一定影響。
“通過將車險保費與風險級別關聯起來的市場化手段,影響消費者購車選擇,實現‘獎優罰劣’目的,促進車企從生產設計源頭降低碰撞損失和維修成本,不斷優化安全與維修經濟性設計,更好保障新能源車主權益。”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說。
此外,《指導意見》提出“豐富新能源汽車維修零部件供給渠道和類型”“加快構建完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態系統”等,有關部門將督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嚴格落實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制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保險研究所所長魏麗認為,一系列舉措有利于推動提高新能源汽車社會化維修服務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使用及維修成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國軍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愈發普及,市場將培育出更多專業零配件企業,加強通用化、標準化零部件的使用,進而降低車險業務賠付成本、促進新能源車險擴面降價。
區分家用、營運等不同需求,研究推出“車電分離”模式
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汽車具有獨特的動力結構、空間結構等。從用途看,新能源汽車中的網約車、實際營運貨車占比較高。這些特點要求新能源車險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優化。
《指導意見》提出豐富商業車險產品,研究推出“基本+變動”新能源車險組合產品。從新能源車險實踐情況看,不少新能源車主將車輛用于網約車營運,卻按家用車投保車險,行駛時長和里程大大增加,發生事故報案后,可能遭到保險公司拒賠,這是新能源車險糾紛比較集中的方面。“基本+變動”產品,有利于新能源網約車根據實際運營情況靈活投保,更精準地滿足新能源車主需求。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加快發展。換電車輛中價值較高的電池所有權屬于車企。有車主反映,當前投保車險時,只有按整車價值計算保費的保險可選。在政策指引下,保險機構將研究推出“車電分離”模式新能源商業車險產品,為相關新能源汽車提供科學合理保險保障。換電車車主有望投保更優惠的車險產品。
“搶鮮”新車型、看中小眾車,有了“心頭好”,也有煩心事兒——由于新車型、小眾車型等承保數據有限,保險公司往往難以進行精準定價,為覆蓋風險,可能上調保費或拒保。這部分車主遇到“投保難”的可能性比較高。
《指導意見》提出“引導保險行業建立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和平臺”。目前,“車險好投保”平臺已上線運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說,投保難的車主可通過“車險好投保”微信服務號、支付寶生活號登記投保需求,并自主選擇保險公司完成投保。新能源車輛法人車主可登錄相關網站登記投保需求并選擇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將主動提供線下承保服務。相關保險公司不得拒保。首批有10家大中型財險公司接入平臺,第二批有20家左右財險公司接入。后續根據財險公司申請,接入平臺的財險公司還將繼續增加。
平臺運行后,相關保險機構是否會承擔更大成本壓力?上海保險交易所有關負責人說,高賠付風險分擔機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自愿參與的保險公司均償付能力充足、業務經營穩健。
一家參與該機制的中小財險機構表示,短期看,承保更多高風險車輛,可能會承擔一定成本壓力;而從長期看,這有利于實現新能源車險業務數據積累,提升定價能力及經營水平。隨著新能源汽車持續暢銷、技術和設計日益成熟,《指導意見》相關舉措落地見效,新能源車險市場前景看好,企業將贏得更好發展空間。
優化商業車險基準費率和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
如何進一步推動新能源車險更加精準定價、實現物美價優?
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有關負責人說,將持續完善市場化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充分發揮新能源車險在損失補償、風險減量、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優化商業車險基準費率。充分發揮行業純風險保費在定價中的基準作用,完善行業純風險保費測算調整的常態化機制。通俗地講,就是車輛實際風險水平將更加影響車險定價。對沒有歷史數據積累的新車型,綜合考慮新車售價、續航里程、動力性能、安全配置、保險車型風險分級等因素,提升定價精準度和合理性。
穩妥優化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目前,新能源商業車險自主定價浮動范圍,是在行業基準保費基礎上,上下浮動35%,而燃油車可上下浮動50%。《指導意見》提出對新能源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進行合理優化,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新能源車險價格與風險更為匹配。業內人士表示,部分高風險新能源汽車保費可能提升,低風險車型保費水平有望進一步下降。
同時,《指導意見》鼓勵保險行業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加快數字化、線上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高對新能源汽車的風險識別和精算定價能力,通過技術創新和優化業務流程推進降本增效。
新能源車險服務也將更加規范。“將強化新能源車險‘報行合一’監管,推動壓降不合規不合理費用,嚴格規范市場行為。各財險公司要通過理賠綠色通道、預賠付、在線定損理賠等方式,提升理賠服務質量和效率,持續完善服務體系。”金融監管總局財險司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