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加快建設美麗
陜西,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陜西篇章,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構建美麗陜西建設推進機制和支撐體系,切實筑牢秦嶺區域、黃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等生態安全屏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北”工程攻堅戰,扎實走好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之路,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陜西力量。對標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到2027年美麗陜西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美麗陜西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美麗陜西全面建成。
二、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一)當好秦嶺衛士。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完善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體系,持續做好生態環境突出
問題動態排查整治,強化秦嶺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加強植被、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建設,推動秦嶺國家公園、秦嶺國家植物園設立,建好朱鹮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完善“空天地網一體化”、人防技防物防相融合的監測監管體系。秦嶺地區生態質量指數穩定保持在一類。
(二)守護好黃河母親河。堅持“四水四定”,嚴守高質量發展基準線。加強水土保持,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披露問題整改,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深化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有效管控環境風險。到2027年黃河流域國考地表水水質斷面Ⅰ—Ⅲ類水體比例不低于90%。
(三)保護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持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丹江口庫區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實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農業面源、尾礦庫等污染治理工程,加強瀛湖等重要湖泊水華防控。深入推進漢江丹江流域涉金屬礦產開發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健全環境風險防控體系,漢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三、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和“三北”工程攻堅戰
(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好藍天保衛戰。扎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深入推動產業、能源、
交通、供熱結構調整,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推動西安、咸陽、渭南空氣質量穩定退出全國重污染城市行列。持續抓好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協同
減排和冬季散煤治理、清潔取暖等重點任務,深化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加強重型車和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監管,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著力解決惡臭、餐飲油煙等污染問題。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環境管理。持續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到2027年國考城市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到2035年全省細顆粒物濃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充分發揮河(湖)長制作用,“一河一策”推進流域協同治理和精細化分區管控。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規范化建設和備用水源地建設。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持續開展城鎮污水收集處置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建設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健全城鄉黑臭水體排查整治長效機制。落實水生態考核,加強水源涵養區和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到2027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92%左右,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打好凈土保衛戰。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防范工礦企業新增土壤污染。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分階段開展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及整治。嚴格重點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準入管理,有序推進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4%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Ⅰ—Ⅳ類水比例達到80%以上,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協同實施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入推進大宗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推動實施塑料源頭減量與替代,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推進新化學物質統計調查和環境管理登記。強化危險廢物綜合利用處置和全鏈條監管。加快推進西北區域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技術中心和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建設。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五)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扎實開展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推進“三北”工程建設。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攻堅戰,建設陜蒙寧邊界、長城沿線、毛烏素沙地南緣3條防風固沙鎖邊林帶,有效控制風沙危害。打好荒漠化土地綜合治理攻堅戰,全面治理重度以上荒漠化土地,堅決遏制荒漠化蔓延勢頭。打好渭北旱塬植被恢復攻堅戰,開展困難立地植被恢復和退化林草修復行動,增加林草面積,提升林草質量。
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六)持續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守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到2035年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七)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推進能耗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雙控。深化煤電、
建材、
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
節能降碳,加強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關中地區繼續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推進工業、能源、交通
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開展碳排放統計核算,強化產品
碳足跡管理,開展產品碳標識
認證,高質量參與全國碳排放
市場交易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深化碳達峰、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氣候投融資、碳監測等試點城市建設和全省低碳近零碳試點建設。
(八)統籌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發展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優化完善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生產力布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業園區提質增效。深入推進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加快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持續推進煤炭、礦產等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60%以上,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
(九)深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能水糧地礦材”一體化節約。深入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行動,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持續改進。深入推進“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推動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加強綠色制造名單動態管理。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分類有序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到2035年能源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五、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監管。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持續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推進“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自然保護地占全省國土面積10%以上。
(十一)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毛烏素沙地、白于山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渭河流域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科學精準推進國土綠化,做好森林可持續經營,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和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不低于47%,水土保持率達到73.82%,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十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構建統一有序的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設。建立秦嶺生物種質資源庫、重要生物種群基因庫,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種質資源保存。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繁育行動,推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到2035年典型生態系統、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漢江、丹江等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顯著改善。
六、守牢美麗陜西建設安全底線
(十三)健全生態安全體系。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全省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嚴格落實生態安全風險研判制度。到2027年全面建成全省生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不斷提升市縣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
(十四)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強化省級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建設現代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加強核技術利用、伴生放射性礦開發利用企業輻射安全管理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加強省市級輻射監測能力建設,持續開展輻射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定期開展輻射事故綜合應急演練,杜絕重大及以上輻射事故發生。
(十五)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環境風險檢測、識別、評價和監測,強化生物安全預警。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嚴格外來入侵物種防控。深入實施松材線蟲病五年攻堅行動和秦嶺青松搶救工程。
(十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設,加強氣候變化觀測評估和預報預警網絡體系能力建設,強化農業、健康和公共衛生等領域氣候韌性和綜合適應能力建設,加強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風險管理。推進銅川市、商洛市、西咸新區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到2035年建成廣覆蓋、高精準氣象觀測站網,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十七)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堅持預防為主,動態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開展重點流域環境風險調查評估,完善上下游、左右岸、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深化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成果運用,推進化工園區、危化品運輸道路等突出環境風險區域精準治理。完善環境應急預案,加快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七、打造美麗建設樣板
(十八)建設美麗城市。推進西安都市圈、關中平原城市群一體化保護和發展,強化城際、城鄉生態共保環境共治。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深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開展城市生態環境治理評估。
(十九)建設美麗鄉村。深入實施“千萬工程”,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系統治理,科學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治理,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二十)建設美麗細胞。積極主動參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強化美麗河湖、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示范引領,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綠色創新。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園區、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等美麗細胞建設。
八、開展美麗陜西建設全民行動
(二十一)強化思想宣傳教育引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教育、核安全教育與美麗陜西建設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宣傳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推出一批生態文化作品,宣傳美麗陜西建設生動實踐。
(二十二)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鼓勵綠色出行,發展綠色旅游,持續推進“光盤行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快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垃圾分類,推進地級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發揮“碳惠三秦”
碳普惠平臺作用,擴大碳普惠消納渠道。
(二十三)構建多元參與行動體系。發揮黨政機關與公共機構
節能減排引領示范作用。積極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豐富生態環保志愿服務項目。深化環保設施開放,向公眾提供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服務。依法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
九、健全美麗陜西建設保障體系
(二十四)強化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美麗陜西建設的全面領導,加快形成美麗陜西建設的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按照有關規定表彰在美麗陜西建設中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細化工作措施,抓好貫徹落實,原則上不制定配套文件。推進美麗陜西建設年度工作情況及生態環境保護黨政主體責任落實情況書面送省生態環境廳,由其匯總后報省委、省政府。
(二十五)加強機制建設。健全生態環境保護
法規體系,加快地方標準制修訂,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加強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推動落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深化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強生態環境隊伍專業培訓。
(二十六)加大激勵引導。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完善碳
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交易機制。強化美麗陜西建設相關資金保障。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電價、差別電價、清潔供暖價格等
政策,優化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化。完善縱橫結合的生態補償制度。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
(二十七)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探索建立美麗陜西監測評價指數。開展溫室氣體監測,深化大數據、智慧感知、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體系,加快綜合行政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作用,推進低碳零碳負碳與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研發和成果轉化,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