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
我國林草產業再創新高。1月26日,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視頻會議公布,2024年林草產業總產值10.17萬億元,同比增長9.6%,茶油產量達100萬噸,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農產品。
林草產業是綠色富民產業。我國持續推進林草產業規范健康發展,一手抓國土綠化和資源嚴格保護,做美綠水青山;一手抓產業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做大金山銀山。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確穩定林地長期承包關系、推進林權流轉等10項措施,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大力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 加快推動森林食物生產擴面增量提質,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積極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推動木材加工、花卉苗木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提升林草
碳匯能力,不斷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擴大優質產品有效供給。編印木材行業、竹產業、林下經濟等重點領域發展指南,編制發布《生態產品目錄(2024年)》,有力支撐綠色富民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林草產業已形成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4個年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成為全球主要林產品的最大貿易、生產和消費大國。下一步,林草部門將推動完善林權流轉、林木采伐、林業金融等方面的
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木竹產業、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更高水平推進生態美、百姓富。
茶油產量達100萬噸
2024年是加快油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的第二年。政策、資金、技術等一系列要素持續注入,助推油茶產業提質增效,產業發展勢頭向好。2024年,全國油茶新增種植、低產林改造面積700多萬畝,茶油產量達100萬噸。
實事求是穩步推進。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油茶生產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各地進一步加強油茶生產管理,確定生產任務。加強油茶種苗質量監管,全面部署油茶生產落地上圖精細管理。
打造油茶產業發展示范樣板和高地。用好中央財政油茶獎補政策,支持200個油茶重點縣油茶林營造。通過競爭性評審,重點支持
浙江省麗水市、
江西省贛州市、
河南省信陽市等8個油茶產業發展示范獎補項目市。鼓勵各地用足用好“雙重”工程資金、林業改革發展資金等,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油茶產業發展。
創新金融服務政策。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支持引導儲備林項目布局油茶園區、基地建設,
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拓展森林保險、特色農業保險業務覆蓋油茶,
湖南、
貴州等省試點開展茶油收儲,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流向油茶產業。
目前,我國以油茶、油橄欖、核桃等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積1.8億畝,油料年產量968萬噸。
森林食物產量超2億噸
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提出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
森林是天然的大“糧庫”,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是森林食物生產的主力軍。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7億畝,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各類森林食物年產量超2億噸,人均140公斤,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
在大食物觀的引導下,各地林草部門加快推動森林食物生產擴面增量提質,積極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將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納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予以支持,將林果業、中藥材種植與養殖、森林康養等產業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鼓勵類。組織編制核桃和油橄欖產業發展指南,指導各地依托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森林食物。
目前,全國已建成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49個、林特類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7個。全國2800多個縣中有2400多個縣種植經濟林,經濟林年產值超過2萬億元;林下經濟全國從業人數達3400萬人,年產值約1萬億元,帶動數千萬山區林區農民增收致富。
木材產量1.37億立方米
2024年,全國木材產量1.37億立方米,較2023年增長8%;木材加工產業年產值超過3萬億元,木竹產品種類上萬種,定制家居產業總值突破3000億元。
規范木材行業管理。積極貫徹落實《森林法》有關規定,編制完成《木材經營加工企業原料和產品出入庫臺賬建設指南》,為木材加工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搭平臺、強服務。支持世界林木業大會、中國
新疆特色林果產品博覽會、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等重點展會。在2024年世界林木業大會開幕式上,共有35個重點林業產業項目集中簽約,簽約金額約200億元。同期舉辦的2024年世界林產品及木制品展參展商超過1100家,展出各類展品3萬多件,國外參展企業數量、展覽面積占比均超過20%,吸引觀眾12萬多人次。
生態旅游游客量達27.61億人次
2024年,全國生態旅游游客量達到27.61億人次,同比增長9.11%。
林草部門以豐富生態旅游產品為主線,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作,推出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線路,推進森林步道建設,推動生態旅游產品提質升級,不斷提升生態旅游的富民增收效果。
2024年國慶節前,國家林草局、文旅部聯合推出首批14條特色生態旅游線路,串聯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溫泉濕地等自然景觀,涉及生態旅游地130余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戶外游憩需求。線路發布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有力促進了地方生態旅游發展。
森林步道建設健康有序推進。積極爭取將森林步道納入促進旅游業、戶外運動等發展的政策協同推進;推動將國家森林步道建設相關標準納入林草工程建設領域標準體系。浙江推進古道保護利用,修復古道總長度2000公里,沿著古道走進森林、走進大山的游客增加了20多倍。
福建實施“百園千道”生態產品共享工程,完成森林步道建設1480公里,以森林步道串聯,加強了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古村落、古驛道等的聯系。
隨著生態旅游新產品不斷開發,自然教育、森林康養、森林徒步等新業態在各地興起,出現了導賞員、森林康養師、自然教育師等一批新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