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
海南瓊海的博鰲東嶼島,因舉辦博鰲亞洲
論壇而聞名,近年來更因打造博鰲近零碳示范區而備受關注。記者日前探訪該示范區,感知抽象的“零碳”概念。
手捧一杯由綠電驅動的機器人制作的咖啡,漫步在東嶼島,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花朵形狀的風力發電機隨海風輕輕轉動,綠植攀爬的幕墻為建筑披上生態外衣。不知不覺間,零碳生活已悄然走進這里人們的日常。
什么是“近零碳”的示范區?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是中國首個獲得德國能源署“零碳運營區域
認證”的項目,也是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海南省聯合推動的綠色低碳示范工程,核心區位于博鰲東嶼島,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旨在通過創新技術和綠色建筑改造,推動低碳城市建設,展示中國在全球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在示范區的運營管理中心,一面大屏幕通過物聯網和數字孿生技術,可視化呈現了8大類18個子項的改造成果。中遠海運博鰲有限公司零碳數專科創部工程師劉洪文介紹,示范區的
碳排放從2019年的1.44萬噸降至2023年的470噸,降幅達到96.2%。正是這剩余的3.8%碳排放,讓示范區的名字中帶上了一個“近”字。這些排放主要來自養護設備和進島的燃油車輛等非零碳源。
劉洪文表示,雖然“近零碳”并不等同于“零碳”,但它代表著一個關鍵的過渡階段。通過高效的能源管理和碳
減排措施,博鰲示范區已經接近“零碳”目標。
怎么做到近零碳?
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低碳目標通過集成創新得以實現。示范區遵循“環境自然、區域零碳、資源循環、智慧運營”的理念,探索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綠色化改造、
交通綠色化改造、新型
電力系統建設、物資循環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園林景觀生態化改造、運營智慧化相結合的“八位一體”區域降碳布局。
在建筑綠色化改造方面,域內有海南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博鰲亞洲論壇大酒店、東嶼島大酒店、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等主要建筑物。這些建筑物更新改造以不大拆大建、減少結構投資、降低運行費用為原則,采用智能幕墻開啟扇、立體綠植遮陽;改建“光伏板+防水層+隔熱層”一體化屋面;更換高效制冷設備、冷凝熱回收和水蓄冷設備等系列技術。
在建筑
節能和交通綠色化的基礎上,示范區實現了建筑和市政設施的“綠電全覆蓋”,這些綠電來自島內分布式光伏和島外農光互補光伏發電廠。值得一提的是,酒店的中、西廚房全都改用了電磁爐,年使用天然氣量從53萬立方米降至零。
邁向零碳不僅限于減少乃至避免碳排放,還包括增加
碳匯以固定碳元素。園林綠化是城市范圍內重要的碳匯空間,可以調節小氣候、涵養水源、削減污染物,間接降低碳排放的水平。東嶼島上開展了鄉土型低碳綠地營造,大部分采用海南島本土的植被樹種,通過“異齡復層混交”的種植模式,構建高碳匯的植物群落。瓊海市還對紅樹林濕地進行了系統修復,通過連接管涵養,運用自然潮汐實現樂美湖與萬泉河水體的生態連通,提升內湖水質,并且還適當保留了裸露泥灘,形成林、灘、溝、湖動態變化的濕地格局,為鳥類、魚類、蟹類等多樣性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條件,構建完整的紅樹林“生物鏈”。
近零碳體驗怎么樣?
海南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根據熱帶氣候特點,從四個方面著手提升居住舒適度和能源效率,同時實現低碳目標:采用既能遮陽、又能發電的光伏百葉等措施,將遮陽與利用陽光相結合;兼顧密閉與通風,過渡季智能開啟自然通風,空調季可以做到密閉節能;溫度與濕度分開控制,兼顧節能和舒適度;隔熱與用熱方面,提升屋頂隔熱水平(傳熱系數提高至0.48瓦每平方米每度),利用6臺空氣源熱泵替代燃氣鍋爐。
上述低碳技術深深融入了日常生活。實際上,這里的“零碳體驗”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感”的——在酒店享受綠電供應的照明和熱水,餐廳的美食不是明火烹飪。即便是在會議中心,空調、音響等設備的電力來源也是完全來自光伏發電系統。居其間者并不會感知到一絲差異,是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低碳生活的舒適與便捷。
然而作為低碳轉型的先行者,博鰲近零碳示范區不僅要示范減碳技術的應用、推動零碳目標的實現,同樣重要的是讓人們感受零碳理念。劉洪文說,示范區因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除了維持零碳排放,還特別注重打造可感知、可體驗的零碳互動場景。
借助近零碳示范區創建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等大型活動舉辦的契機,東嶼島上綠色住宿、綠色餐飲、綠色辦會、綠色出行、綠色辦公等場景應用不斷深入,形成了以
碳普惠平臺建設、推廣、應用為主線,以餐飲智能核銷、智慧會議電子桌牌、東嶼島碳魔方、東嶼島零碳咖啡機器人、迎賓及物品配送機器人為代表的綠色低碳科創亮點。
未來怎么走進零碳?
劉洪文表示,博鰲近零碳示范區的正式啟動運行標志著其已處于“近零碳”狀態,即碳排放已經降至改造前的3.8%。根據目前運營管理中心的大屏幕數據顯示,2024年的碳排放比例有細微變化,具體數據需通過
第三方團隊進一步測算和核實。
“在示范區的運營過程中,有一個核心理念——‘從走近零碳到走進零碳’。”劉洪文解釋道,“雖然我們已經達到了‘近零碳’階段,但要實現真正的‘零碳’,還需要克服一些技術挑戰。”例如,燃油船舶的電氣化、養護設備的技術改造以及其他關鍵設施的零碳轉型,這些方面的零碳工作都在持續推進中。
“走進零碳”不僅指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意味著在零碳生活場景的不斷迭代更新上取得進展。近兩年來,零碳理念和相關場景,特別是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成了熱議話題。劉洪文透露,今年的年會,將立足“走進零碳”展示一些改造后的新產品和技術,邀請中外與會嘉賓親身體驗“零碳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