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三江源頭的
青海省正以氣象科技之力,書寫著生態保護與清潔能源發展的"雙答卷"。近日,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編制的《青海油田公司格爾木煉油廠優化升級改造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從全國1200余項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24年度全國氣候可行性論證報告二等獎。這份殊榮背后,折射出青海氣象部門以氣候可行性論證為抓手,在筑牢生態安全屏障、護航清潔能源發展中的創新實踐。
制度筑基:織密氣候安全防護網
青海省氣象局堅持法治引領,構建起"制度+標準+平臺"三位一體的氣候可行性論證體系。推動論證工作納入《青海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青海省應對氣候變化辦法》,聯合省發展改革委出臺《青海省氣候可行性論證指導目錄》,將氣象災害風險防控關口前移至規劃審批前端。實現氣候可行性論證全流程嵌入省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2021年以來累計完成50余項重大工程氣候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等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氣象災害防御"設計圖"。
科技賦能:鍛造高原論證硬實力
面對高原復雜氣候特征,青海氣象部門自主研發"高原氣候可行性論證綜合應用服務系統",集成30年氣候資料、高分辨率數值模式及GIS空間分析技術,簡化重復繁雜的手動計算工作,實現論證模塊自動化分析功能,工作效率得到極大提升。組建由氣候、生態、能源領域專家構成的"高原氣候智囊團",建立動態更新的重點項目論證清單,為光伏電站抗風結構設計、輸變電線路覆冰預警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在
海南州千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建設中,通過精細化風沙運動模擬,指導企業優化組件傾角,預計年減少運維成本超千萬元。
服務雙碳:護航能源革命新高地
青海作為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氣候可行性論證正在成為能源項目"綠色通行證"。青海省氣象部門憑借先進的氣象監測技術與深厚的專業知識,深入開展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精準把握氣候條件與地形地貌特征,為高壓輸電通道選址避開雪崩等氣象災害高風險區。針對高原光伏電站特有的組件積塵、低溫效率衰減等
問題,研發太陽能資源預測技術,助力光伏發電企業提升發電效率。如今,從柴達木盆地的"光伏藍海"到海南州的"風電長廊",氣候可行性論證論證服務已深入新能源項目建設工作。
下一步,青海省氣象部門將推動氣候可行性論證向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區域發展等領域延伸,服務保障地方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氣候安全評估師”的擔當,為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產業基地注入澎湃的氣象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