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
市場創新與城市群發展
論壇8日在湖北武漢舉行。國家發改委、長江沿線部分省市發改委代表以及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共聚東湖之濱,為長江經濟帶城市群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獻言獻策。
與會專家呼吁:盡快建立全國統一
碳市場,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社會
節能減排,控制污染排放總量。
隨著長江經濟帶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推進實施,長江沿線特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但同時,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將是國家面臨的現實
問題。是繼續先污染后治理這一傳統路徑?還是總結過去的經驗,探索新的管理機制?
在此次論壇上,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提出:碳市場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場手段,通過“總量控制+市場激勵”模式,不僅能夠避免產業轉移帶來污染轉移,同時還能有效降低社會減排成本,充分調動企業主動減排的積極性。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將是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支撐。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
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表示,為推動建立全國
碳交易市場建設,國家發改委去年12月正式發布了《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第17號令),進一步明確了全國碳市場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體系,擬在湖北、
北京、天津等七省市碳交易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
中央先后在中部湖北開展了碳
排放權交易、低碳城市、排污權交易等一系列圍繞“兩型社會”建設的試點、示范,為積極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謀劃“中部綠色崛起”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而湖北作為中部唯一的碳市場,自2014年啟動以來備受關注。
據介紹,經過一年的運行,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總成交額、日均成交量等市場指標僅次于歐盟碳市場。截至2015年3月31日,湖北碳市場總成交量1186萬噸,交易總額2.7億元人民幣,分別占全國成交總量48%和成交總額的32%;同時,湖北
碳金融產品創新數量與規模始終保持全國第一,各類碳金融授信已達800億元。與此同時,碳市場的建立極大的調動了企業投資減排、主動減排的積極性。據統計,碳交易啟動后,企業2014年在節能改造上的投資比2013年提高38%,部分控排企業通過碳交易已經直接獲取減排收益5534萬元。
有鑒于此,中共湖北省委黨校副校長、湖北省行政學院副院長、湖北省經濟學會會長鄒德文表示,中部地區是我國碳金融市場天然的資金凹地,湖北武漢已初具全國碳市場中心、碳金融中心、碳定價中心雛形,建議在武漢建設全國碳金融中心,通過金融市場手段推進助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此次論壇期間,湖北碳市場與碳金融創新又有新的成果落地。在與會嘉賓的共同見證下,全國首個碳信托基金宣布正式進入湖北碳市場,全國相繼設立的4支碳市場基金目前已全部進入湖北碳市場;與此同時,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也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簽訂“碳市場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這標志著湖北碳市場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向全國碳市場和金融市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