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
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中,濟南市代表隊總成績位列16支市級參賽隊伍第1名,參賽的12名隊員全部獲得個人獎項。
深化環境監測垂管改革 做實“后半篇文章”
近年來,濟南市錨定美麗濟南建設目標,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更好發揮生態環境監測對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撐、引領和服務作用,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這既是監測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成效的集中體現,也是對全省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映照。
濟南在全省率先打通了對省駐市監測中心資金支持渠道,保持了省濟南監測中心與市生態環境局業務的延續性。市政府明確分管市領導聯系省駐市中心,建立了省駐市中心與市局“省濟合作機制”,實現了“上下相通、業務相融”。按照“一總多分”工作模式,實現監測能力“全覆蓋”,累計取得水和廢水、環境空氣和廢氣、噪聲等7個領域864個方法的監測能力,并實現全市區縣級監測機構土壤監測能力和電磁輻射監測能力“零”的突破。
加強監測監控后備力量錘煉,打造“生態鐵軍先鋒 敢當泉城綠盾”市直機關優秀黨建品牌,著力鍛造了一支充滿活力、素質優良、可堪重任的優秀監測干部隊伍。
“互聯網+” 構建生態環境監測“最強大腦”
近年來,濟南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完善,綜合應用地基、走航、衛星遙感、無人機開展立體協同監測,拓展監測“觸角”的長度和靈敏度。
建成運行了國內第一個
出租車走航大氣監測系統,對道路空間范圍內顆粒物污染狀況進行量化監測。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監測建成聯網,濟南首個自有大氣超級站正式啟用。建成全國最大的光量子雷達監測網絡,實現顆粒物監測“由點到面”的擴展。同時,建設運行非甲烷總烴監測網絡和氨監測網絡,強化大氣組分監測能力。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對黃河流域山東段典型斷面、濟南境域重點河流湖庫開展全方位水生態調查評估。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加強生態保護紅線遙感監管、溫室氣體、大氣環境、水環境以及生態質量遙感監測,持續拓展監測范圍,形成了跨區域的遙感監測模式。
打造智能驅動數據綜合分析系統,通過加強對各類監測監控數據的關聯分析和融合應用,實現對生態環境異常情況的智能識別,為濟南生態環境狀況綜合研判和環境狀況追因溯源提供技術支撐。
探索開展城市碳監測評估綜合試點工作,建成以高精度監測為核心,同時綜合利用中精度、衛星遙感、地基遙感、無人機、走航、激光雷達等技術手段的溫室氣體“天空地”一體化碳監測網絡。通過開展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與通量的一體化監測,編制“自下而上”高時空分辨率溫室氣體清單,開展生態系統
碳匯、碳儲量調查與監測,探索“自上而下”的
碳排放量反演方法,初步建立起溫室氣體監測與評估技術體系,形成濟南市碳監測評估技術指南,服務支撐碳排放量核算校驗,科學評估碳
減排工作成效及降碳增匯潛力。
應對重污染天氣迎“藍”而上
生物多樣性“家底”日漸豐厚
自2000年以來,濟南不斷提高空氣質量預報預警工作水平。2013年在國內率先發布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下的空氣質量預報,2021年率先在全省開展小時級精細化預報,2023年又在省內率先開展分區域空氣質量預報。近幾年,濟南市空氣質量級別的預報準確率24小時達90%左右,未來72小時達85%以上,重污染過程準確率達100%。通過精確把握重污染過程,實現對污染過程提早預報、及時預警、追蹤溯源、綜合評估,在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領域走在前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濟南積極探索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開展“小清河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估”研究,運用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首次建立流域水生生物類群DNA條形碼庫,完成水環境與水生態關系研究,探索建立本地化水生態評價方法,形成小清河水生生物名錄、圖譜庫、生物標本庫。
啟動黃河流域重點河流湖庫水生態調查監測,范圍涵蓋黃河干流及6條支流、1條黃河伴行河流和4個重點湖庫,內容涵蓋河流湖庫物理形態、水文水資源、水環境質量和水生生物等70多項監測指標,對河湖物理形態、水環境質量(含沉積物等)、水生生物、魚類、水生植物、環境DNA、鳥類等項目進行深入調查監測,調查到鳳頭潛鴨、夜鷺等60余種鳥類,發現鰕虎、黃顙、黃黝、羅非、鳑鲏等近20種魚類,為濟南市乃至全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
未來,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將繼續以監測數據“真、準、全、快、新”為目標,加快推進監測能力現代化進程,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支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