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成語”日前揭曉,“綠水青山”入選并位列榜首。一個詞語,它涵蓋的是你我身邊實實在在的美好!你眼中的綠水青山什么樣?是叢林掩映、滿目錦繡的田園風光,還是綠色低碳、守護家園的全民自覺?……
大寒時節,泉水叮咚,歡騰跳躍。
2024年,
北京多地傳來好消息,門頭溝區陳家莊村、昌平區延壽鎮、房山區甘池村……81處泉眼復涌了。
在被譽為“北方泉城”的
河北邢臺,自20世紀80年代斷流的百泉持續復涌,記憶中的潺潺流水“流淌”進百姓的美好生活里。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來,一渠清水緩緩北上,潤澤北方大地,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回首2024年,“三北”工程攻堅戰鏖戰沙海,祖國北疆“綠色長城”不斷延伸,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入法治化新階段,
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了“施工圖”……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映照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實步伐。
綠色成績單——
“幸福不動產”越加豐厚
總體良好、持續改善,2024年,藍天碧水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
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連續5年穩定達標。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87.2%,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為0.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90.4%,首次超過90%,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3.7%,提前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長江干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清朗的天、清冽的水、清秀的山,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優良天數290天——2024年,北京市空氣質量交出亮眼答卷。與2013年相比,優良天數增加了114天,壁紙藍、漫畫云、燦爛星空、絕美朝霞,經常出現在市民“朋友圈”。眾多網友贊嘆:藍天不僅多了,而且更清透了,美麗北京越來越具象化了。
在
福建廈門,筼筜湖曾經讓人望而生畏。從1984年至今,廈門市先后開展五期筼筜湖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如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市民和游客流連于湖邊,看候鳥翩躚,享生態之美。
這兩年,
黑龍江省寶清縣翡翠湖礦坑公園悄然走紅。橢圓形的湖面如一枚碩大的藍寶石鑲嵌在蒼山翠嶺之間,景區內帳篷營地、
兒童樂園、卡丁車賽道等游樂設施一應俱全,前來“打卡”的游客絡繹不絕。
“以前,整個礦區煙塵滾滾、污水橫流,旁邊是連片的渣土堆?!备浇迕裉崞鸬V區,不禁都搖起頭來。礦坑的“重生”從生態修復開始:削坡減荷、土地平整、植被恢復,依托礦上遺存、自然生態和地形地勢,曾經的“廢棄之地”,成為當地居民和游客休憩露營、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數據顯示,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從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
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
在
遼寧沈陽孟家臺村,過去一年,以“和美庭院、和美村屯、和美田園”建設為抓手,村里道路干凈整潔,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按遄用懒?,日子舒心,咱們住得可得勁啦?!贝迕裢醭f。
放眼廣袤山鄉,天藍地綠、村美人和;駐足繁華都市,城市公園體系和綠道網絡建設不斷推進,擴綠、興綠、護綠并舉,低碳生活漸成時尚。
在北京林業大學智庫中心主任、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林震看來,隨著美麗中國建設的不斷推進,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手可及,百姓的“幸福不動產”越來越豐厚。
紅火記賬本——
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寬
網收魚躍,陣陣歡呼。在
吉林查干湖冬捕現場,人工鑿冰、冰下走網、馬拉絞盤,伴著漁工的聲聲吆喝,纜繩漸漸繃直,2000多米長的漁網被緩緩拉出冰面。
“太壯觀了!”不少外地游客舉著手機,拍下起網的瞬間。
傳承千年的傳統冬捕方式,加上冰雪運動、民俗體驗、美食盛宴,讓查干湖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周邊村民何林當起了民宿老板,“這個冬天生意火爆,忙得腳不沾地”。
護好一湖碧水,才能年年有魚。做好生態保護“加法”、
節能降耗“減法”、旅游發展“乘法”和污染防治“除法”,當地持續修復生態,提升水質。相關部門還通過科學規劃捕撈量、加強漁業資源管理等措施,確保查干湖漁業資源的穩定增長。
放眼全國,越來越多地方做好“生態+”文章,讓好山水、好生態成為百姓共同守護的“有價之寶”。
在
云南盈江,野外觀鳥成為當地的一張新名片,各地鳥類愛好者慕名而來,帶動了經濟發展。在
貴州赤水,連片翠竹迎風招展、生機勃發。從種竹賣筍到種竹
造紙,再到發展竹文化,翠竹產業鏈不斷延伸,改善了生態環境,發展了綠色經濟。
鱗次櫛比的光伏板、晝夜旋轉的“大風車”,曾經荒蕪的茫茫戈壁正被一片片“藍?!比〈?。在
甘肅臨澤,“光伏+”產業模式讓特色沙產業“強”起來,一條生態改善、產業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之路正指引百姓奔向美好新生活。
2024年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迎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十周年。從曾經“油鋸一響,黃金萬兩”,到現在“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停伐十年來,林業工人從“砍樹人”到“看樹人”,身份的轉變成為林區產業結構轉變的縮影。
伊春森工集團上甘嶺林業局公司溪水林場分公司退休職工劉養順翻開自己的記賬本,上面記錄了他的創業之路。
2016年,他和老伴辦起農家樂,林區的山野菜等林下產品頗受游客青睞。這兩年,劉養順不斷擴大經營規模。
“旺季想吃都得提前預訂,院子里十幾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滿滿當當的。來年吶,我還得加把勁兒,讓日子越過越紅火!”他說。
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過去一年,各地依托山林,大力發展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產業,產業規模穩步壯大。
在河北阜平顧家臺村外的山坳里,香菇大棚整齊排列。優質的空氣、純凈的山泉,加上較大的晝夜溫差,讓這里成為香菇種植的好地方。
2024年,菇農薛永軍種植了8個香菇大棚,腰包越來越鼓。如今,一個個風干的菌棒乘著互聯網的東風,走出了深山,奔向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
目前,全國2800多個縣中有2400多個縣大力種植經濟林,經濟林年產值近2萬億元。全國林下經濟從業人數達3400萬人,年產值約1萬億元。
延安蘋果、贛南臍橙、茂名荔枝、大同黃花、丹東草莓……依托當地優質生態環境,小小“土特產”迸發大能量,農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燦爛笑容里——
人與青山兩不負
在
四川省劍閣縣,天剛蒙蒙亮,生態護林員張玉富就穿上紅馬甲、挎上軍用包和水壺,去見他的老朋友——412棵古柏了。
張玉富笑著說,自己每天要走16000多步,“一天不見,我這心里就放心不下”。巡護時,除了要做好護林防火等工作,也要維護好古柏保護標識牌。掃一掃標識牌上的二維碼,手機上就會出現古柏的“身份”信息……
這片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為何能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魏鵬分析認為,這不僅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更得益于當地百姓的世代守護。
這幾天,年近花甲的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口村村民吳遠志依然忙碌。平日里,他劃著清漂船,打撈水面上的樹葉等雜物?!白钭屛腋吲d的是,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環保事業,志愿隊伍不斷壯大。”
2024年5月,生態環境部、中央社會工作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工作方案》。全國已有3500萬名生態環境志愿者,2101家環保設施開放單位累計接待參訪公眾超過2.2億人次。
在
湖南,放下漁網的漁民加入了護漁隊;在甘肅,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護員……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全民生態自覺加快形成。
從“光盤行動”、節水節紙,到垃圾分類、告別一次性用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經濟發展含綠量越來越高、含金量越來越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深入,新能源產業發展成效突出,我國已建成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新能源全產業鏈體系。能源行業的綠色化在加快推進,清潔能源發電占比不斷提高,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莊貴陽認為,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生態事業。
“只有讓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更多人看到良好生態蘊含的經濟社會價值,才能真正激發起大家愛綠護綠的內生動力,人人爭當綠色使者、生態先鋒,為建設美麗中國增綠添彩。”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