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河近日發布
電力設備及新能源:地方“兩會”落幕,25年電新發展重點前瞻。
以下為研究報告摘要:
事件:截至目前,除
甘肅外,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兩會”已順利落幕,各地陸續發布政府工作報告,對25年重點工作舉旗定向,其中對電力設備及新能源行業著墨較多,包括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等。
促消費成為25年主旋律,鋰電充分受益可期。促消費、擴內需等議題已成為今年宏觀經濟重要目標之一,據統計各地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消費頻率最高,包括消費電子、汽車、家居消費等,1月上海、南京、
河北、
海南等多地已明確補貼
政策延續甚至加強;同時積極推進智能網聯、充電網絡建設等多被提及,全年預期高。一方面新能源車在政策引領及高質量供給提升的雙輪驅動下,國內銷量有望再超預期形成強支撐,另一方面AI帶來的消費電子熱潮帶來的邊際改善將賦予消費電池較大彈性空間。據GGII,1月鋰電產業鏈排產上修迎來淡季不淡開門紅,景氣度持續性較強,需求穩定增長將帶來企業業績端持續修復,未來積極關注鋰電板塊投資機會。
儲能優先級持續提升,高成長性標簽確定。大力發展新型儲能技術、加快推進新型儲能項目布局應用等表述高頻出現于上海、廣東等東南部發達地區以及
河南等高比例新能源裝機地區。我們認為電力系統中新型儲能地位逐漸得到重視強調,25年1月《電力系統調
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了優先調度新型儲能,2025年政策重心將圍繞優化配儲、輔助服務
市場、容量電價、電力現貨市場等方面,相關政策在國家/地方層面的密集發布將持續助力各類儲能項目的盈利機制逐步完善,經濟性將成為未來儲能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將有效帶動儲能市場長期良性發展。此外,新型儲能技術創新亦成為重要導向,長時儲能、構網型儲能等熱點概念有望持續催化。
零/低碳園區等助力消納,光伏仍可期。2024年國內新增風光裝機再創新高,截至2024年底國內風光裝機占比已達到42%。高比例風光裝機帶來的消納壓力成為近兩年行業發展瓶頸,24年關注度明顯提升,8月《關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各省消納權重且首次對特定行業(電解鋁)提出綠電消費比例要求。從25年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看,促進綠色消費,零/低碳園區、工業綠色微電網、零碳社區鄉村等綠色轉型相關概念熱度高,此外“疆電外送”、蒙電入滬、青電入桂、粵藏直流等項目將推進電網基建完善進一步增強全國調度消納能力。我們認為消納
問題緩解利好國內風光新增裝機持續超預期,疊加供給側加速調整,有望帶動光伏快速走出困境重回增長賽道。
“兩新”帶來陸風增量,深遠海貢獻彈性。各省工作報告多次提及“兩新”政策,有望帶來陸風設備更新。長期來看,分散式風電、風電機組升級改造恰逢大規模設備更新,有望為行業貢獻新增長點。十五五期間受益新能源裝機需求增長及結構占比提升,風電裝機有望保持較快增長。此外,
浙江、上海、廣東、海南等海洋大省提出加快海風建設發展,并向深遠海發展。2025年來自然資源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海上風電項目用海管理的通知》,
江蘇省深遠海示范前期工作工程咨詢項目招標開始。結合近期風電核準開工情況、2025年各省重要項目以及考慮到2025年為十四五收官之年,業主有望提速達成地方政府新能源裝機目標。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4年1-12月國內新增風電裝機79GW,同比增長4.5%。我們認為25年海風高彈性助推風電裝機或超105GW,同比增長約32.9%。
電網網架優化持續。各省工作報告依舊重視電網基礎作用,綠電、外送通道、網架優化、核電、源網荷儲、虛擬電廠、配電網、微電網等頻頻提及。我們認為2025年全國電力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特高壓及主網建設仍為電網重心,配網建設有望逐步落地,從“建網”向“強網”演化,增量可期。“疆電外送”、蒙電入滬、青電入桂、粵藏直流等項目有望完善主網建設,此外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積極推動蒙西-京津冀、藏東南-粵港澳、巴丹
吉林-
四川、南疆-川渝4條特高壓直流核準開工,政策指引向好。我們預計2025年/2026年直流特高壓核準開工4條/4條。
AI驅動存算電協同,服務器電源量價齊升高景氣。各省政府工作報告紛紛聚焦AI人工智能,各地側重點略有差異,其中
北京、廣東注重創新策源和人工智能對千行百業的賦能,河北側重筑牢算力底座,四川等聚焦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存算電協同布局。大模型驅動芯片算力需求激增,AI智算中心用電總量需求大且多分布在電力供不應求的經濟發達地區,未來算力基礎設施和綠電基礎協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認為隨著英偉達GB200放量以及國內廠商加大AI資本開支,AI服務器電源需求持續增加;此外隨著GPU功耗提升以及機架升級,對AI服務器電源的功率密度和效率隨之提升,AI服務器電源產品價值量有望提升。
人形機器人0-1產業化加速。北京、上海、浙江、河北、
安徽、四川等地方報告加速布局機器人戰略產業。我們認為人工智能賦能及驅動下,海內外人形機器人產業已進入產業化落地前期,市場潛力巨大,核心零部件傳感器、減速器、電機、絲杠等成本占比高達70%,國產化空間較大。隨著人形機器人實現從0-1的突破,核心零部件電機、傳感器等市場空間有望打開。
投資建議:1)鋰電:需求向好龍頭企業持續受益,推薦寧德時代,欣旺達,建議關注億緯鋰能、
湖南裕能、龍蟠科技、貝特瑞、星源材質等;2)儲能:高確定性高成長,優選格局、盈利更優的龍頭企業,推薦陽光電源,建議關注德業股份、固德威、盛弘股份、通潤裝備、上能電氣、錦浪科技等;3)光伏:消納瓶頸緩解助力需求超預期,供改加速產業周期回歸,建議關注中信博、協鑫科技、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綠能等。4)風電:行業基本面改善,量價齊升,建議關注東方電纜、大金重工、天順風能、三一重能、金風科技。5)電網:國內電網需求旺盛,特高壓及主網、配網數智化延續增長態勢,推薦國電南瑞、許繼電氣、中國西電、平高電氣、特變電工、四方股份、東方電子、國網信通。6)AI電源:GPU功耗提升疊加國內加大AI資本開支,AI服務器電源高景氣賽道量利齊升,空間廣闊,建議關注麥格米特、歐陸通、中恒電氣、科華數據。7)人形機器人:0-1產業化加速,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廠商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建議關注匯川技術、鳴志電器、宏發股份、信捷電氣、江蘇雷利、兆威機電、富臨精工、申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