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歲的王淑芳,家住武漢市江漢區北湖街道新華小區,是小區里有名的“低碳達人”。
在出門前,她會將家中不必要的電源拔下來,查看煤氣、水龍頭開關是否關閉。中午做飯時,她會將淘米水、洗菜水留下來澆花、澆菜。兩年前,在她的勸說下,媳婦更換了一輛新能源汽車。“節約下來的碳排量,有大用處呢!”王淑芳笑呵呵地說。
每個產品、每個行為都存在
碳排放,例如一個杯子、一張紙都會產生碳排放量。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例如“少開一天車”“垃圾分類”等行為,也都可量化為碳
減排量計入個人碳資產。
王淑芳說的“大用處”,是指今年1月1日北湖街道發起的一起“
碳中和”活動——向居民和公眾“眾籌”個人
碳減排量,用來抵消街道辦事處大樓所排放的部分二氧化碳量。
在“武碳江湖”個人低碳平臺上,市民每乘坐1次
公交,獲得212.5克碳減排量;每騎行1公里,獲得93.3克碳減排量;每使用一次自備購物袋,獲得5克碳減排量;每日節約1度電,獲得525克碳減排量……
該活動大大激發了居民的參與熱情。“我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一天至少能獲得369.2克碳減排量。”28歲的張女士,熱衷于從綠色行動中積攢個人碳資產。她最愛小區的智能回收箱,將廢舊衣服、快遞盒放入箱子中,智能系統自動稱重,就能獲得相應的收益和碳減排量。目前,她已積攢45562克碳減排量。
碳排量、碳資產、碳賬戶,這些專業名詞在新華小區逐漸成了流行詞,人人都能說上幾句。小區內,光伏座椅連上藍牙就能播放音樂,放上手機就能無線充電;公共區域的健身器材、樓梯照明等均來自光伏發電,一年可節約電費4萬元,減碳50.4噸。
據介紹,北湖街道六個社區一共安裝了36臺智能垃圾回收箱,每天可減少垃圾量約3噸,減少碳排放量約10.8噸。居民們還在房前屋后、閑置空間“見縫種綠”,改造出12座共享花園,“老破亂”的舊小區變成了“科技范”的新家園。
在北湖街道環保社區,還建有一座綠色零碳循環超市,這里擺放著各式各樣的低碳再生產品,有飲料瓶蓋做的燈籠、雞蛋盒子做的裝飾掛件、膠囊咖啡殼制成的迷你盆栽……
北湖街道環保社區黨委書記尹艷說,零碳循環超市由社區發動居民、政府部門、周邊學校、企業商戶、志愿者共同參與,超市平時用來展示和售賣居民、手藝人制造的低碳再生產品,為居民舊物交易提供場地。超市售賣產品所獲得的收益,將全部捐給武漢市慈善總會社區慈善基金。
2023年,北湖街道被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簡稱“C40”)評為“C40綠色繁榮社區項目”試點,成為華中地區唯一入選項目。
“此次碳中和活動為期半年,大約需要25噸碳減排量。”江漢區北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夏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