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面對氣候變暖,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全國政協第九場委員科學講堂小記

2025-1-10 14:42 來源: 中國政協雜志 |作者: 陶家璇

  與工業革命前相比,2020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1.26℃。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形勢,我們應當如何應對?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強調“雙碳”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又將遭遇哪些挑戰?

  2024年11月19日下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學院路校區科技會堂四層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全國政協第九場委員科學講堂在此舉行。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以“‘雙碳’目標與生態系統固碳”為題,為大家奉獻了一場如何應對全球變暖的精彩科普講座,深入淺出地解答了這些關鍵問題

  全國政協副主席沈躍躍、王勇、朱永新,部分全國和地方政協委員、中國科協有關人員、科技工作者、師生代表等共800余人共同聆聽了這場講座。

  20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溫度急劇攀升。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在未來,這些熱浪將成為常態,我們將看到更強烈的極端情況。”

  是什么導致氣候變暖?

  “人類活動是當代氣候變暖的主因。”樸世龍說,自1990年起,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便開始對此進行評估。在首次評估報告中就闡明:“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排放正在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顯著增加,這將增強溫室效應,進而使地表溫度升高。”在2021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中,IPCC重申:“毋庸置疑,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使得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

  既然已經確定人類活動引發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是氣候變暖的首要因素,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倘若人類活動的排放量繼續無節制地增加,導致二氧化碳濃度在未來持續攀升,對地球系統的影響將會有多大?

  樸世龍向聽眾闡述了IPCC對不同情景下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在高排放情景下,至本世紀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或將達到與白堊紀(恐龍生活的時代)相當的水平。如果人類采取一定措施來減少排放,即便是實現低排放的情景,二氧化碳的濃度也有可能會達到中新世或上新世的水平。這預示著,未來地球的溫室效應將會變得異常嚴重。

  正因為如此,全球變暖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積極應對。從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這一系列氣候協議已構成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法律框架。

  《巴黎協定》明確提出了三個目標,其一便是“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2℃之內,并力爭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之內”。

  根據模型模擬結果,若要實現把溫度升幅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2030年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較2010年減少約45%,并爭取在205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

  若要把溫度升幅控制在2℃以內,2030年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年減少約25%,并在2070年左右實現凈零排放。

  自《巴黎協定》以來,“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新目標、新內涵。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

  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公布的研究成果:“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其升溫速率明顯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中國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需要指出的是,二氧化碳是長壽命溫室氣體,不僅要考慮當前的排放,還要考慮歷史的排放。另外,除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還需要考慮其他已知的9種氣候脅迫因子。樸世龍參與的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建立了“全球氣候變化的區域貢獻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闡明了中國(8.6%)對氣候變化的貢獻遠小于美國(21.9%)和歐洲15國(13.7%)。盡管如此,中國仍然秉持著負責任大國的態度。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達峰與碳中和(簡稱“雙碳”)是中國政府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對此,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構建了“1+N”政策體系。

  “當然,我們也面臨著三大挑戰。”樸世龍說,我國既要維持目前GDP增長的狀態,又要完成綠色低碳經濟結構的轉型;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以煤炭為主,這增加了轉型的難度;此外,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短,美國和歐盟分別規劃了43年和71年的時間來實現這一轉變,而中國則計劃在30年內達成碳中和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如何破解?

  “科學、管理和技術突破是唯一的途徑。”樸世龍說,要依賴基礎科學的引領、顛覆性技術的牽引和政策管理體系的保障,例如,可以采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使用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利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等等。

  樸世龍圍繞碳循環、碳收支、碳匯等方面,著重介紹了生態固碳的重要性,并強調加快構建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可持續管理體系的緊迫性,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盡管上述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點,但樸世龍仍充滿信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既有鮮活生動的實例,又有深刻精彩的理論闡釋,聽眾深入探究的熱情得到充分激發。

  “從碳循環角度來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升溫效應,和人工碳移除的減排效果是不是等同的效應?”

  “您對陸地碳匯進行了詳盡的講解,我想請教海洋碳匯如何測算。”

  ……

  樸世龍認真謙遜地回答聽眾的問題,進一步回應大家對“雙碳”目標的關切,并鼓勵學生未來不僅要主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更要積極投身于“雙碳”領域的研究。

  “樸院士的講座既有廣度又有深度,讓我們對全球變化和‘雙碳’戰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科普講座。”

  聽眾的心聲賦予了“委員科學講堂”更高的使命。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王志剛表示,下一步要繼續辦好“委員科學講堂”,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大眾科學素質,筑牢我國科技人才后備力量,為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助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政協貢獻。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