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也正是環境服務的核心讓“互聯網+”環保產品有了基石
數據為王
“互聯網+”中誕生了一個新生產要素——數據。這一論斷來自阿里巴巴剛剛發布的《互聯網+研究報告》。
數據也正是環境服務的核心。我國近兩年環境數據的信息公開,讓“互聯網+”環保產品有了基石。
空氣質量數據被應用得最多。除了“空氣質量指數”、墨跡天氣等創業型小企業之外,騰訊和高德近期也推出了“霧霾地圖”。而在2月底因下載量太大而后臺癱瘓的“污染地圖”,則是環保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應用,通過APP、網站等途徑,除了展示全國空氣質量,還包括企業最新排放數據。
除了公眾,林宣雄感到政府也急需高質量的環境數據分析結果。“有的市委書記對我說,評價環境不能只是水,得有綜合指數。但這么多數據,他們就陷入數據的海洋。”2014年,我國首個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在西安
交通大學成立,林正是中心的學術主任。中心發布了環境綜合指數ECI,以期綜合空氣質量、地表水質量和污染源監控指數的換算,評價城市環境質量狀況。他認為大數據允許混雜甚至錯誤數據的特征,使得在創新思維下,水、氣等數據可以綜合分析。
我國環境數據信息公開才剛剛起步。“要做互聯網+,就需要把政府手里握著的海量數據開發出來。或者政府也不清楚手里有多少數據,這是一個很大的瓶頸。”“危險地圖”創始人劉春蕾說。目前,公眾可在危險地圖上查詢和自行添加居住地周邊污染狀況。
不過,和趙笠鈞類似,一些學者和企業也在建立自己的數據王國。如“矮馬預報”網站就是由三位科學家開發的全國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系統。中科宇圖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也利用遙感的數據,反映出大氣污染物的濃度進而作出預報。其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正從向政府服務轉為向公眾和企業服務。
楊斌則更看重利用數據為企業服務的商業價值,他申請了一個商標“數礦”:“傳統礦山挖完了就沒有了,數據越積越多,礦越挖越多,老數據也能挖出新東西。”因此,楊斌正在做一個大膽的嘗試,將此前十幾萬元的智慧水務管理軟件免費提供給自來水廠或污水處理廠使用,通過水廠數據發現優化方案,提供付費增值服務。
更重要的是,楊斌希望通過免費軟件掌握“入口”:一旦積累了大量的水廠用戶,就可以建立大數據平臺,成為水務行業的“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