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完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 扎實做好碳核算

2024-12-30 09:09 來源: 中國證券報 |作者: 趙白執南

  應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這項工作需要政府的強制約束力,來促進各行業頭部企業開展產品碳排放數據信息共享合作,通過大數據喂養,結合第三方機構實際核查驗證,糾正數據偏差,建立統一標準的、具有普適作用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

  《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的發布為碳核算帶來重大發展機遇。近日,中誠信綠金國際首席執行官楊珺皓就此接受了中國證券報記者的專訪。楊珺皓認為,只有碳核算足夠扎實,碳減排效果才有足夠的說服力,建議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推動企業提升對碳核算必要性的認知、加強碳核算相關培訓。

  碳核算口徑存差異

  碳核算是指對生產、運輸、使用及回收某產品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評估。實現碳減排工作目標、適應經濟綠色轉型需要,以完善碳排放核算體系作為前提和基礎。

  “只有碳核算足夠扎實,碳減排效果才有足夠的說服力。”楊珺皓表示,當然也有一些外部壓力印證了碳排放核算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比如歐盟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給我國的鋼鐵、鋁等行業帶來較大經濟負擔,國家碳市場完善工作亟須跟進,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碳核算的支撐。”

  楊珺皓表示,目前,我國碳排放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導致各行業和地區碳核算不一致,嚴重阻礙了碳匯的國際化進程。

  對于當前進行碳核算的主要方法,楊珺皓介紹:“組織層級、企業層級的碳核算,主要是基于ISO 14064、GHG Protocal以及24個行業碳排放核算指南展開;產品層級的碳核算,主要是基于ISO 14067、PAS 2050等標準展開。另外,還有區域層級的碳核算,各地陸續推出了自己的指南和方法。”

  楊珺皓表示,不同區域、行業的碳核算方法存在差異。從區域角度來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雙碳概念了解更深,配合度更好。這些區域的碳核算工作相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容易鋪開。

  從行業企業角度來看,一般類型的制造業碳核算相對簡單,但有些特殊行業如電子電器、高精密器械等行業情況較為復雜。“以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為例,產品本身構造精密,涉及細分原材料較多,數據因子確定難度較高,而且產品生產很可能涉及境內代加工廠甚至境外代加工廠,數據溯源工作難度很大。”楊珺皓說,“另外,像金融行業不涉及直接生產,碳排放更多是考慮資產投資帶來的排放效應,但投融資邊界難以確定,相關數據可獲得性不高,計算指南方法學顆粒度較粗糙,核算起來很復雜。”

  楊珺皓表示,《方案》的發布為我國碳排放核算體系描繪了一張全面、系統的藍圖。建立一個全國統一、與國際接軌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將有助于打破上述局限,促進碳市場高效運行。

  碳排放數據存在缺失

  當前,碳排放核算體系建設仍然存在一些桎梏。楊珺皓認為,主要難點在于產品碳排放因子數據庫尚未有效建立。

  “比如,目前的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里面的產品因子種類較少,數據準確性存在爭議,國際認可度有待提升。完善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庫還需要龐大的數據喂養,但產品數據易涉及商業機密,企業提供意愿不強。推動各方通力合作,同時保障企業自身信息安全,進而建立統一的產品碳排放因子數據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楊珺皓說。

  從國際標準的應用實踐來看,楊珺皓表示,企業碳核算在范圍三排放方面普遍存在數據缺失問題,主要原因是計算難度大。一方面,產品碳排放因子數據庫不完善,導致企業核算時產品原材料難以找到對應因子;另一方面,產品碳核算部分需要獲取單個原材料的重量信息,但企業的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中對原材料的統計單位多種多樣,如以件計、箱計、條計等,原材料條目繁多,積累一年的流入流出數據量龐大,稱重以后錄入ERP系統,進而統計年消耗量是一項非常繁復的工作。由于監管部門對范圍三排放的披露尚無硬性要求,企業往往會選擇性忽略這部分核算。

  另外,隨著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新興領域不斷發展,新的挑戰也在陸續出現。就生態碳匯而言,楊珺皓表示:“它涉及復雜的方法學,科學嚴謹地量化碳匯還處在不斷完善階段。比如,林業碳匯的方法學就有6種,對計量和監測的技術要求很高,需要遙感技術、大數據支撐。”

  至于CCUS,楊珺皓認為,其主要面臨技術成本問題。“目前有機胺法最為成熟,捕集1噸碳就要消耗1.4噸蒸汽、1公斤胺。碳的封存要考慮運輸成本和環境風險。另外,還有碳捕集設備的維護。總體來說,CCUS成本高昂,無法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多數企業不愿意花這份錢,市場接受度不高。至于CCUS捕集碳的量化反倒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可以在碳封存前完成稱重,記錄備案,進行碳核算時扣除即可。”

  完善碳排放核算體系

  展望未來,在楊珺皓看來,要有效完善我國碳排放核算體系,首先,應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這項工作需要政府的強制約束力,來促進各行業頭部企業開展產品碳排放數據信息共享合作,通過大數據喂養,結合第三方機構實際核查驗證,糾正數據偏差,建立統一標準的、具有普適作用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

  其次,應推動企業提升對碳核算必要性的認知。“企業配合度好,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建立工作阻力就小。”楊珺皓認為,可以從政策約束力和經濟效益兩個維度將碳核算的必要性植入企業經營理念當中。例如,碳市場的強制履約,讓發電企業深度參與了碳核算及減排工作,擴容在即的鋼鐵、水泥和電解鋁行業,未來也必然會緊跟碳核算發展步伐;一些上市公司將被強制要求披露碳排放信息,此舉讓企業建立相關工作小組,深度參與碳核算工作。另外,每年的綠色制造政策補貼對向企業推廣普及碳核算起到了積極作用,碳金融產品的開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企業對碳核算的關注。

  最后,應培養碳核算人才。楊珺皓表示,市場對碳核算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現有教育體系在這方面還存在空白。盡管從2022年起高校陸續設立了相關專業,但距離高校畢業生走上碳核算崗位還有較長時間,建議推動企業加強碳核算培訓,建立碳核算小組,切身參與碳核算工作。

  “總體來說,推動我國碳排放核算體系完善是所有企業的共同責任。”楊珺皓表示,以中誠信綠金國際為例,公司一方面積極開發MRV碳排放綜合管理平臺,利用智能化大數據將碳核算工作做得更完善;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ESG及綠色金融領域多年積累的資源,積極宣傳、推廣碳核算的必要性。“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引進雙碳人才,在給全體員工雙碳培訓賦能的同時,培養自己的雙碳團隊,并輻射到客戶端。”

  楊珺皓舉例稱,針對企業碳核算在范圍三排放上普遍存在數據缺失問題,中誠信綠金國際正在積極布局解決方案。“我們組織雙碳人才協同IT研發人員,嘗試把范圍三排放的碳核算融入正在開發的MRV碳排放綜合管理平臺,這將為碳核算工作的開展帶來極大推動力,未來碳排放數據的智能化管理將是大勢所趨。”

  此外,中誠信綠金國際正在開發的MRV碳排放綜合管理平臺,可以實現碳排放數據可視化,實時監控并從多個維度分析碳排放情況,基于歷史數據建立模型,可預測月度、年度碳排放,從而協助企業根據運營需求對碳排放進行調節、控制。目前,中誠信綠金國際已與多家企業開展相關項目合作。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