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野火10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洛杉磯縣海濱城市馬利布繼續蔓延,導致數以千計居民疏散,數萬用戶斷電
時至2024年歲末,一系列反映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數據陸續發布,警鈴聲不絕于耳——
12月10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2024北極年度報告》,顯示北極地區凍土帶的二氧化碳釋放量已超過儲存量,變成二氧化碳凈排放源,這將進一步加重對氣候的影響。這份報告還顯示,氣候變暖正導致高緯度地區野火增多,過火面積、火災強度和引發的二氧化
碳排放都增加。
同日,希臘官員在一場評估2024年林火季活動上表示,2024年是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希臘有記錄以來最炎熱、最干旱的一年,發生約9500起森林火災。
世界氣象組織剛剛發布的《2024年世界氣候狀況最新報告》指出,隨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升高,氣候變化的速度非常快,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15年至2024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升溫正在加速,極端天氣給世界各地的社區和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根據一系列基于氣候模型等的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氣候風險仍不容小覷。
全球地表溫度創新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當前關注的氣候變化常常指地表溫度和天氣型的長期變化,它直接或間接歸因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在于人為排放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近年來,全球地表溫度屢創新高,持續高溫熱浪、強降水、干旱和臺風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不斷上升,已發展成為全球性挑戰。
受厄爾尼諾現象和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的共同推動,2024年全球年平均地表溫度很可能比工業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5℃,使2024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需要強調的是,單一年份(短期)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短時超越,并不等同于《巴黎協定》所設定的長期目標——“將全球平均溫度控制在較工業化前上升幅度明顯低于2℃,并努力將溫升控制在1.5℃以內”——已被突破。《巴黎協定》所指的溫控目標是指人類活動影響引起的全球溫升閾值,需要用至少10年的全球地表溫度平均值來表征。
2024年這一年溫升短時超越1.5℃,主要是自然波動和人為氣候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此應科學地看待氣候變化數據,避免混淆短期變異和長期趨勢。根據最新研究結果,當前由人類活動引起的長期增暖幅度大約是1.3℃。
全球碳預算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416億噸。這些排放物大部分來自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此外,毀林現象,包括森林砍伐和火災也是顯著的貢獻因素。這表明,氣候變化應對行動仍需進一步實施。
從世界范圍來看,2024年,高溫、干旱、強降水、野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造成全球許多地區重大災難與損失。需指出的是,沒有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許多破紀錄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不可能發生。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預計更嚴峻
目前,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的上升趨勢為每10年升高約0.2℃。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氣候模型預測,未來1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繼續呈上升趨勢,平均升溫幅度預計可能跨越1.5℃。這意味著更多地區將面臨更加頻繁和強烈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即呈現強度增強、頻率增高、范圍擴大的總體趨勢。這些變化可能導致更多破紀錄的天氣氣候事件發生,導致負面影響加劇,尤其是在氣候脆弱地區。
此外,復合型極端事件(如高溫與干旱的同時發生)也開始不時出現。此類事件可能給生態系統、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帶來更復雜和深遠的影響。
這是2024年12月3日在馬來西亞巴西馬士拍攝的被洪水影響的房屋(無人機照片)
從年際尺度上看,2025年初可能會經歷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氣候變暖趨勢加上類似拉尼娜這樣的氣候變異情勢,會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時空分布和強度產生復雜影響,并給2025年全球氣候的預測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通常,在拉尼娜的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及其周邊地區與2024年同期相比可能會發生短暫的溫度下降,其極端高溫頻率可能降低。同時,拉尼娜期間熱帶太平洋西部海水的升溫將進一步增強對流活動,它可能加劇某些地區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如引發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地的洪水,也容易導致美國南部、南美洲西海岸的干旱。
總體而言,某一年的天氣氣候事件的分布受多種因素共同驅動,既包括自然因素和內部變率的影響,也受到全球變暖趨勢的作用等,氣候系統變異性的加大為2025年氣候預測增加了難度。這種難度不僅體現在溫升的幅度上,也包括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變化,以及時空分布的變化上。
可以預見的是,受氣候變化趨勢加劇影響,未來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不利氣候因素將繼續增加,并對水資源供應和糧食安全、人群健康和民生福祉、能源和基礎設施以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等帶來更大風險。
氣候變化應對與防災減災兩手抓
面對2025年復雜的氣候形勢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有必要堅持將長遠目標與眼前實際相結合,同時加強氣候變化應對和防災減災兩方面的工作。
毋庸置疑,工業化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破紀錄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是由全世界日益加強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為保障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福祉,有必要將減緩和適應行動結合起來,加強氣候韌性,以便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從減緩氣候變化角度來看,世界各國須同心合力,努力實現較短時間內全球碳達峰,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同時,積極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實現
節能減排與資源再利用。
從科學層面看,在21世紀中葉以前,很難控制全球變暖勢態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惡化趨勢,人類不得不立即加強氣候變化適應行動。氣候變化的適應措施主要集中在降低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以及增強對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承受能力和韌性上。氣候變化適應既涉及個人和組織層面的參與,也需要各國和區域層面的合作和努力。
應對2025年可能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當務之急是充分考慮將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努力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以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比如,進一步提升針對極端事件的預測預警精準度,強化災害監測和信息的共享能力;構建多渠道預警平臺,進一步提高預警信息的傳遞速度和擴大覆蓋范圍。
此外,通過推動跨部門、跨區域協作,將預測信息與高影響行業、脆弱性區域信息相結合,提高極端事件風險預判能力;提高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優化城市排水系統、修建更安全的建筑和堤壩、加強
交通和能源網絡的韌性等;以及,制定明確高效的災害應急計劃并定期演練,明確責任分工與行動流程,加強救援資源儲備與布局協調,確保快速恢復基礎設施和社會秩序。
2025年將是氣候變化應對的關鍵年份,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發將帶來嚴峻的風險和挑戰。面對全球性的氣候風險,世界各國應加強合作,通過采取積極的減緩和適應措施,推動氣候應對行動的落實,保障人類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