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綠色金融: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戰略要地

2024-12-18 13:27 來源: 中國證券報 |作者: 劉雨辰 耿張逸

  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歷程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經歷制度建立(1995年至2011年)、體系初步成型(2012年至2015年)和全面建立及政策完善(2016年至今)三個階段,綠色金融已成為國家重點戰略領域。為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中國綠色金融政策從發展初期的信貸措施逐漸演變為如今涵蓋各金融領域的綜合支持體系。在綠色金融逐漸發展的過程中,證券公司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實現了顯著的發展

  得益于政府的積極推動和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實現了顯著的發展。當前,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成為我國綠色金融市場上的主導產品,推動中國躋身全球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具體來看,我國的綠色貸款余額在全球排名第一,而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也位列世界第二。同時,綠色保險和綠色基金等其他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ㄒ唬┚G色債券規模顯著提升

  2015年,國務院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研究銀行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對綠色信貸資產試行債券化。2016年1月,由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16浦發綠色金融債01是境內首單綠色債券,發行規模200億元。自2016年綠色債券開始上市交易以來,隨著綠色金融在我國綠色債券整體發行規模的發展,發行人和投資者對于綠色債券的關注度不斷升溫,2016年至2023年呈上升趨勢,由2052.31億元(2016年度)增長至8548.54億元(2023年度)。從產業構成上看,金融、建筑裝飾、電力行業發行綠色債券規模占比相對較高。

  綠色債券規模自2016年以來顯著提升(億元)


  (二)監管機構出臺政策大力推動綠色債券

  根據2021年6月《關于印發〈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的通知》,綠色債券被納入綠色金融業務考核范圍。在具體評價辦法上,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指標權重可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央行已經將主體信用評級不低于AA級的綠色債券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的合格抵質押品范圍。綠色債券投資納入MPA考核,央行按季度對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績評價,評價結果用于央行內部評級。另外,央行現在正在研究修訂《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方案》,綜合評價金融機構的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業務的開展情況,適度擴大使用場景。例如,將來創設貨幣政策支持工具時,可將業績評價結果作為依據之一。

 ?。ㄈ┚G色貸款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我國綠色貸款市場近年來正在不斷發展壯大,整體存量規模已位列全球市場第一。截至2024年半年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達34.76萬億元,較2018年末8.23萬億元提升超4倍。從綠色貸款余額增速來看,2023年綠色貸款余額同比增速達36.5%,2018年至2023年5年綠色貸款余額復合增速超30%。

  綠色貸款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從綠色貸款資金投向來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產業是綠色貸款資金投入的主要方向,近年來節能環保產業也逐漸成為資金投入的主要方向之一。截至2024年半年度末,綠色貸款投向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的比重最高,占比為43.2%;清潔能源產業占比26.0%;節能環保產業占比14.1%。

  綠色貸款投向清潔能源產業占比提高


  二、碳市場的發展為綠色金融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

  我國碳市場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發展空間廣闊。2011年10月,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兩省五市,分別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并于2013年至2014年陸續開市。2016年9月,福建省成為國內第八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區域,并于同年12月開市。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線上交易(交易中心設在上海,登記中心設在武漢)。

  碳現貨交易標的為碳排放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第一類,配額交易,是政府為完成控排目標采用的一種政策手段,即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將該控排目標轉化為碳排放配額并分配給下級政府和企業,若企業實際碳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的配額,則企業可以通過交易多余碳配額,來實現碳配額在不同企業的合理分配,最終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實現控排目標。第二類,作為補充,在配額市場之外引入自愿減排市場交易,即CCER交易。CCER交易指控排企業向實施“碳抵消”活動的企業購買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證量,自2017年開始國家暫停簽發新的CCER配額,目前市場是存量的交易。2023年全年,全國市場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量2.12億噸,年度成交額144.4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交易主體更加積極。

  2023年全國碳交易市場成交情況


  我國碳市場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地方碳市場制度不同、發展程度不一,碳價存在一定差距。同時,不同試點的碳市場配額分配機制、監管機制以及處罰機制各不相同。展望后續,全國碳市場預計在未來幾年內有顯著的擴展和深化。首先,配額分配機制預計將得到進一步優化。目前配額分配方案的發布和發放時間較晚,影響了企業的長期規劃。預計到2025年前,配額分配將從“事后分配”轉變為“事前分配”,并建立未來3至5年的配額分配機制,以增強分配的預期性。其次,履約機制也將進一步調整。后續明確結余配額的結轉規定,為企業碳資產管理提供長期預期。此外,2024年出臺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彌補法律法規的缺失,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企業對CCER的需求預計將進一步提高。多項新的方法學將發布,涉及生物質能、甲烷利用和減排等領域。

  碳金融在幫助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環保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需完善環境權益交易市場、豐富融資工具,一方面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另一方面基于碳排放權、排污權、節能量(用能權)等各類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拓寬企業綠色融資渠道,發展環境權益回購、保理、托管等金融產品。2022年4月12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碳金融產品》金融行業標準(下稱《標準》),正式對碳金融相關概念、碳金融產品分類和碳金融產品實施要求做出規定,標志著碳金融產品在中國進入“標準時代”。除區域碳市場金融產品外,近年來圍繞著碳交易市場、低碳、綠色相關主題投融資及服務,控排單位及其他金融市場主體亦趨活躍。

  當前國家及地方層面自上而下正在加快推進碳市場的建設,各類企業在參與建設碳市場的過程中也為未來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經驗和參考。證券公司作為碳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一方面可以在碳市場發展的過程中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參與市場建設提升自身綠色金融服務能力。

  三、證券公司的綠色金融相關實踐

  踐行綠色金融戰略,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是當前證券行業明確的監管定位。證券公司在綠色金融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和責任。首先,在投資研究方面,證券公司應當加大對低碳領域的研究投入,形成專業化的投研團隊,針對ESG等主題的公募基金產品推出不同的針對性研究策略。其次,在投融資業務上,證券公司可以為高碳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綠色金融服務需求,幫助它們進行轉型發展。此外,與政策性銀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綠色金融債券發行方面,證券公司可以積極承擔承銷商角色,共同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最后,在創新產品方面,證券公司可以開發碳金融業務,提供碳排放權報價、咨詢和研究等服務,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助力經濟實現低碳轉型。

  證券公司有望參與到碳市場中,為金融市場帶來更多的流動性和機會。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要全市場企業和各類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證券公司在碳市場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抓住發展機會。首先,證券公司可以參與碳掉期與碳期權的建設。根據客戶需求,開發不同類別的交易方式。2015年,中信證券、北京京能源創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環境交易所簽署國內首筆碳配額場外掉期合約,并委托北京環境交易所負責保證金監管與交易清算工作。目前此類工具相關的券商實踐還較少,相比海外仍有較大的業務發展機會。此外,證券公司也可以參與碳資產托管業務,促進參與項目的企業節能減排。除此之外,在碳資產拆借、碳資產抵押、碳資產售出回購等方面,證券公司都有相關業務機會。碳資產售出回購方面,2014年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北京華遠意通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國內首筆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協議,融資總規模為1330萬元。

  證券公司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金融機構,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有著廣闊的業務發展空間。證券公司應積極把握業務機會,助力上市公司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同時也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