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氣候變化問題對中國發展戰略的影響
氣候變化問題對中國是個發展或發展路徑問題,事關重大。中國從自身發展戰略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一直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原則堅定與策略靈活相結合,參與所有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并積極推進雙、多邊氣候合作。中國的原則堅定主要體現在兩個不變:1.減排義務不變,堅持中國現階段不承擔任何強制性減排義務。中國經濟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車道”,這是中國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長的主要來源。中國城鎮化率不到50%,人口峰值估計是16億,之前將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和人口發展現實決定了,無論中國能源消耗強度怎么減少,其排放總量在達到峰值前將繼續上升。2.反對將氣候變化與其他問題掛鉤立場不變。如近年國際氣候談判開始涉及碳關稅問題,發達國家利用國際貿易關稅問題,加大對中國的減排壓力。歐盟已單方面向進入歐盟國家的航空公司強征“二氧化碳排放稅”。
雖然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第一排放大國,但是中國依然是個發展中國家,按照聯合國標準還有一億多貧困人口。而且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有目共睹,近五年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超過20%。2015年全球經濟如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那樣增長3%,則中國經濟增長占其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GDP的1%。何況中國這些年來在能源消耗強度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排放總量上升速度大大趨緩。再說,中國在向世界大量輸出消費品的時候,實際上既承擔了其他國家的排放量,還造成對自己環境的沉重壓力。中國是有大國風范的,在這方面講得少。
因此,對中國發展來講,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至關重要。對西方將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掛鉤的趨勢需要早做準備,積極應對。
近年來,中國既“雙堅持”,也在氣候領域采取更為開放、合作的態度:一是參與清潔發展機制(
CDM)。國際碳
市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全球減排成本,CDM實質是溫室氣體
排放權交易,是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雙贏的機制;二是參與國際技術開發和合作機制。有效的技術推廣機制將促進互利共贏的技術合作;三是制定、推進一系列減緩氣候變化的
政策措施,鼓勵
節能和開發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