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完善適應氣候變
化工作體系。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歐美的氣候
政策深刻影響著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以來,歐盟長期承擔全球氣候治理領導者角色,美國雖游離于國際氣候談判桌,但其關鍵性地位和影響力不可輕視。研究歐美氣候政策最新動向,有助于更好理解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從而為完善我國氣候政策和工作體系提供借鑒。
2024年歐美最新氣候政策動向及特點
完善立法促進工業和能源行業碳
減排。歐盟為實現2040年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年減少90%以及205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于2024年上半年立法推進碳捕集和封存、CO2輸送基礎設施部署、工業碳清除、碳資源化再利用;通過簡化許可程序、減少行政負擔、促進
市場準入等舉措改善綠色技術投資條件,大幅提高本土凈零技術制造產能;提高天然氣、石油和煤炭行業甲烷排放的監測標準,建立全球甲烷排放源監測工具和快速預警機制等,主要體現在《工業
碳管理戰略》《凈零工業法案》,以及能源部門甲烷減排
法規等氣候政策中。
通過規范產品環境標簽、生態設計和推進碳
認證、信息披露等措施,健全
碳市場管理體系。包括嚴格管理歐盟市場上產品“
碳中和”等環境標簽的使用;推動建立歐盟境內區域碳清除碳市場,將認證的碳清除活動分為4類:永久碳清除、木質建筑等持久產品中的臨時碳儲存、碳耕作中的臨時碳儲存、土壤減排;明確產品生態設計要求,包括提升能源和資源效率、制定
碳足跡和環境足跡規則、使用數字產品護照;要求相關公司盡職調查,制定符合《巴黎協定》的氣候轉型計劃等。相關規定體現在今年前三個季度通過的《賦能消費者以實現綠色轉型指令》《碳清除認證框架》《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企業可持續盡職調查指令》等政策中。美國注重制定
碳信用項目開發標準,確保減排活動的真實、透明、可量化,強調監測項目的環境和社會影響,鼓勵企業自行開展供應鏈脫碳,于5月發布《關于自愿碳市場聯合政策聲明和原則》。
對內加強清潔能源領域的技術布局與資金支持。歐盟委員會于2月15日批準7個成員國為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提供69億歐元資金支持;7月19日宣布投入6740萬歐元支持5個跨境可再生能源項目,涉及風電、生物質能、區域供熱、綠氫綠氨等領域;7月25日宣布投入1.204億歐元,支持歐洲電池價值鏈、新興能源技術、智能建筑、替代供熱系統等領域共26個項目。美國于2月12日發布2024年新版《關鍵和新興技術清單》,首次將清潔能源發電和存儲技術列入關鍵技術領域前十位,涉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電動和混合動力發動機、電池組、
節能、碳管理等技術。一季度,美國政府撥款6.23億美元資助22個州的電動汽車充電和替代燃料基礎設施項目;投資3億多美元提升公共充電設施、電動汽車技術和人員能力;投入1.31億美元資助電動汽車電池和充電系統研發項目,為解決電動汽車大規模商業化的行業聯盟提供資金;發布《關于合格替代燃料汽車加油財產抵免的指南》,抵免相關型號電動汽車充電稅收;撥款7.5億美元支持24個州的52個氫能項目。7月22日,宣布撥款43億美元資助30個州的25個溫室氣體減排項目。
對外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沖擊公平競爭環境。歐盟委員會于10月29日作出最終裁定,決定于10月31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為期5年的反補貼稅,稅率與初裁相比有小幅調整: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加征的關稅稅率分別為17.0%、18.8%和35.3%,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加征稅率為20.7%,非合作公司的稅率為35.3%。美國政府于5月14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價值180億美元的產品加征關稅,涉及電動汽車、電池、關鍵礦產、
鋼鐵和鋁、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等戰略領域;自2024年,美方對進口中國電動汽車的稅率從25%提高至100%,對中國鋰離子電動汽車電池的稅率從7.5%提高至25%,對中國電池零部件的稅率從7.5%提高至25%,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稅率從25%提高至50%等。
此外,10月30日,英國政府宣布將于2027年1月1日引入碳邊境調節機制(UK CBAM),對鋁、
水泥、肥料、氫氣以及鋼鐵行業產品征收碳費。UK CBAM在政策設計和實施方面有較多參考歐盟CBAM之處,但時間表、覆蓋范圍和實施細節上存在差異,反映出英國脫歐后的政策獨立性。
歐美最新氣候政策影響及趨勢分析
歐美不斷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機制等支持力度,推動本土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同時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歐盟立法推進工業和能源領域減排,促進國內清潔能源產業和技術發展;美國加速國內清潔能源轉型、振興本土電動汽車產業,開發一系列清潔項目并投入大量資金,均體現出歐美國家意圖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確保其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相關措施將提高本土產業競爭力,對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構成壓力。此外,歐美有貿易保護主義傳統,且這一趨勢不斷加劇,對我國“新三樣”等重點產品征收高額關稅的勢頭不會自行改變,我國新能源企業“走出去”面臨嚴峻的競爭環境。
歐美通過系列法規加快建立
碳排放管理體系,將倒逼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綠色升級。歐盟《賦能消費者以實現綠色轉型指令》《包裝和包裝廢物指令》《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企業可持續盡職調查指令》等法規,體現出其注重將碳排放標準、碳足跡、碳信息披露等作為保護本土產業、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相關措施將增加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合規成本,同時也將倒逼相關企業提高環保標準,加強供應鏈管理和增強環境信息披露意識。
政治選舉、國際產業格局變化等因素,或將導致歐美更加看重相對利益,減緩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2024年是歐美大選年,歐洲議會選舉中,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勢力上升,綠黨影響力削弱,反映出歐洲選民對氣候變化關注度下降。鑒于歐盟國家重視發展新能源、減排成本較小、氣候議題仍有一定民意基礎,且其政體與決策機制復雜等因素,歐盟氣候政策發展較為穩定,但未來氣候立法進程和推進全球治理的行動或將減緩。美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雖周期性呈現積極態度,但其回避減排義務和看重相對利益的基本立場一直未有根本性改變,隨著代表石油等傳統工業利益的特朗普政府回歸,未來美國或將取消或延緩執行《通脹削減法案》中一些關鍵氣候條款,對全球氣候治理產生消極影響。此外,隨著新興經濟體特別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產業格局發生改變,奉行單邊主義的歐美國家在處理國際氣候關系中更加考慮相對利益,進一步采取加征關稅、推行碳邊境調節等措施損害我國發展利益。
隨著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歐美氣候政策也呈現新變化,在清潔能源領域采取對內大力扶持、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雙重策略,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形勢日益復雜和嚴峻。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因此,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我國都要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政策體系,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及國際鏈接,加強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從而更好地落實“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等新部署新要求,進一步增強國際氣候談判話語權。
推動完善我國氣候治理體系的建議
加快完善新能源政策與技術創新體系,優化產業及市場布局,積極應對歐美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雙重策略。在清潔能源領域,面對歐美國家對內大力扶持、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雙重策略,我國應采取多方面應對措施,確保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保持競爭力。一是進一步完善清潔能源領域的環境政策體系,例如環評、能效標準、綠電證書等政策標準,對內營造良性市場競爭氛圍;二是著力完善國內生態環境科技管理體系,繼續加大對新能源發電與儲能、電動汽車等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探索高效的市場應用模式;三是推動建立全球綠色產業鏈伙伴關系,與各方持續深化產業技術合作,培育各國利益共享的新能源產業全球供應鏈,構建多元化國際市場,降低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風險。
推動建立國際互認的碳排放管理體系,為我國出口企業提供有力政策環境。碳排放相關標準的對接互認是打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關鍵,我國應建立健全國內碳核證、
碳標簽標識、碳足跡等標準體系,以及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管理體系,確保其科學性、系統性和國際兼容性,并主動推動建立碳排放標準的國際互認機制。開展行業或區域碳排放標準、能效標準、相關認證
方法學及認證機構對接互認試點,為我國企業出口提供有利政策環境。
進一步擴大成果宣傳、加強機制溝通和強化碳市場銜接,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一是做好國內氣候工作成果宣傳,并結合行業發展現狀、轉型升級潛力、各方利益訴求,在國際場合針對分歧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增強國際影響力。二是充分發揮中歐、中美氣候高層對話機制作用,并從政府、智庫、行業等多層面加強政策溝通,推動氣候融資公平分配等關鍵議題形成共識。三是推進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鏈接,妥善應對歐美打造新型綠色貿易壁壘、提高關稅等逆全球化行動造成的貿易扭曲。
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