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通過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
ccer)促進自愿減排交易同時,創新自愿減排交易機制,激勵從企業到個人的自愿減排行為
◇拓寬
碳普惠減排量消納渠道,是保證地方碳普惠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重慶市民李先生乘坐
公交車前,習慣打開手機里的“碳惠通”小程序,出示乘車碼,收獲1.1分的碳積分。這些積分可用于兌換紙巾、牛奶等日常用品。
李先生的“碳積分”源于地方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創新。2013年起,
深圳、上海、
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7個地區陸續啟動碳
市場試點,探索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
碳市場運行管理機制,為建設全國碳市場探路。
同時,各試點地區創新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促進自愿減排項目、技術發展,激勵從企業到個人的自愿減排行為,促進社會整體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轉型。
自愿減排交易起步
地方基于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促進自愿減排交易發展。
據了解,2017年3月,為進一步規范CCER項目,國家暫停備案新項目,已備案的CCER項目暫可繼續用于交易。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市場允許重點排放單位使用CCER抵銷5%以內應清繳配額量。各地方試點碳市場納管企業也可使用一定比例以內的CCER抵銷應清繳配額量。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9個地方試點碳市場(2016年新增
福建、
四川試點碳市場)CCER累計成交量4.78億噸。
其中,上海碳市場CCER累計成交量達1.9億噸,占各試點碳市場CCER總成交量近40%,居于首位。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副處長蔡文潔告訴記者,上海采用掛牌交易和協議轉讓兩種模式進行CCER交易,并對掛牌交易的漲跌幅比例設置一定限制;及時根據當年度
碳排放配額盈余情況調整CCER抵銷比例等。“靈活的市場機制吸引了大量CCER持有機構到上海進行交易。”
CCER交易推動地方減排項目和技術發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羅財紅說,2017年以前,重慶有巫山縣千丈巖梯級水電站工程、石柱縣獅子坪風電場工程等項目參與CCER開發,“CCER交易為地方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帶來機遇。”
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重啟,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上線運行,地方試點碳市場轉入適應新規則。
據了解,CCER市場重啟以來,首批發布造林
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4項自愿減排項目
方法學。截至2024年10月,已公示減排項目44個,預計每年可產生核證自愿減排量1137萬余噸。CCER方法學公開征集和遴選評估將常態化開展。
羅財紅說,已發布的CCER方法學中,比較適宜重慶本地開發的是造林碳匯類方法學。“但重慶以天然林為主,造林碳匯開發空間有限。期待后續發布更多領域方法學,讓重慶等西部地區能夠更多參與國家自愿減排項目開發。”
蔡文潔認為,CCER市場重啟后,更注重減排效益的額外性。目前,上海市由于資源稟賦,能夠開發的CCER項目比較有限,“希望有更多適合上海實際減排需求的方法學參與國家方法學征集與評估。”
城市的自愿減排交易創造力
基于CCER促進自愿減排交易同時,地方向前一步創新自愿減排交易機制。
記者采訪了解到,湖北、重慶、上海、廣東、深圳、北京等地通過碳普惠機制,激勵從企業到個人的自愿減排行為,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落地生根。其中,企業可開發碳普惠機制下的自愿減排項目并通過市場交易獲取收益;個人則可以通過參與減排場景、踐行減碳行為積攢碳積分,并獲得商品或權益回饋。
碳普惠機制與試點碳市場銜接。據了解,上海等多個試點碳市場的納管企業可購買碳普惠減排量,以抵銷特定比例以內的年度碳排放量。蔡文潔說,上海碳普惠相應減排量均可以通過自愿減排交易、公益捐贈、自愿碳抵銷、自愿碳注銷或者生態損害賠償等渠道消納,依據Ⅰ類方法學簽發的減排量還可以用于上海碳市場配額履約抵銷。目前上海發布的7個碳普惠方法學中,分布式光伏發電、地面公交、軌道
交通、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濱海鹽沼濕地修復屬于Ⅰ類方法學,純電動乘用車和居民低碳用電屬于Ⅱ類方法學,分類是為了確保用于上海碳市場配額履約抵銷的減排量具有更好的減排效益。
減排激勵滲透至個人。“武碳江湖”是在武漢市碳普惠機制下開發的第三版小程序,2023年6月上線以來積累了80萬名用戶。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告訴記者,在武漢碳普惠機制下,“武碳江湖”小程序用戶騎行共享單車等低碳生活行為產生的減排量,可以在支付寶等互聯網平臺進行兌換,市民以此獲得實用的商品;互聯網平臺則可將累積的減排量在地方碳市場交易,出售給需要減排量的企業,交易產生的收益可為兌換“買單”,實現個人減排-獲益的完整循環。
契合地方資源稟賦的減排項目得到激勵。蔡文潔說:“濱海鹽沼濕地修復、分布式光伏發電方法學是結合上海特色設計的。上海屬于河口海岸型城市,擁有一定規模的鹽沼濕地,濱海鹽沼修復項目可以通過人工種植鹽沼植被,增加鹽沼濕地生物質和土壤有機碳的碳儲量,實現對部分二氧化碳的清除。”蔡文潔表示,上海屬于高度城市化地區,土地資源有限,較難實施大規模的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但可以在城市樓房屋頂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碳普惠可以為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市場化激勵機制。”
數字化技術驅動機制運轉。劉樹說,“武碳江湖”小程序利用大數據和算法,實現對用戶日常生活中低碳行為減排量的精準記錄。“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把個人在相關減排場景下形成的減排量匯集至碳普惠管理運營平臺,并確保隱私安全。”蔡文潔說。
創新何以持續
在多位受訪人士看來,為促進地方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可持續,還需在拓寬減排量消納渠道、增強
政策激勵機制協同、給予法律保障等方面更進一步。
記者采訪了解到,重慶“碳惠通”(碳普惠機制在當地的名稱)前期備案減排量主要依靠地方碳市場消納,途徑比較單一。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地方碳市場規模將逐漸收縮,如果繼續大量開發“碳惠通”減排量,可能影響地方碳市場碳價,也有可能讓大量碳資產擱置。因此,需按照市場供需平衡原則,審慎、有序對符合要求的減排項目或減排量出具登記函。受訪干部建議,下一步,要降低對地方碳市場依賴,加大力度培育地方
碳中和市場,拓展會議、活動碳中和以及企業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減排量消納渠道。
蔡文潔說,碳普惠的可持續發展需增強與綠色
電力交易等激勵機制協同,確保不存在項目重復認定或者減排量重復計算的情形。“目前,上海碳普惠減排項目方法學規定一兆瓦以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不能同時參與上海碳普惠機制和綠電交易等其他自愿減排機制,避免減排量重復認定。”
蔡文潔表示,下一步,上海將探索把碳普惠機制納入地方立法,確保碳普惠減排量交易受到法律保護。“通過法律進一步規范碳普惠減排場景和減排項目開發,確保減排質量,增強減排量用于上海碳市場納管企業履約的合規性。同時,也讓購買碳普惠減排量促進碳中和的企業,其減排有效性更好得到國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