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綠電綠證交易,這下我們開拓海外
市場的信心更足了。”廣州市邦爾福鞋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組織企業通過南方電網“綠電e購”平臺采購了176兆瓦時優惠綠電。
“在獲取海外訂單時,有綠證可以大大增強我們的競爭力。”不少企業表示,使用零碳排的綠電正在成為眾多廣東外貿出口企業提升全球綠色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負責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杰弗里·薩克斯近日說,中國已成為能源轉型領域的重要引領者,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解決氣候變化
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方式的徹底變革;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資金和技術是關鍵支撐。
巨大資金缺口——氣候投融資的全球需求與中國實踐
“到2030年,適應(氣候變化的)需求和資金之間的缺口可能達到每年3590億美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不久前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世界領導人氣候行動峰會開幕式上說。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提出嚴峻挑戰,而氣候投融資領域面臨資金缺口和分配不均問題,亟需加強國際間的
政策協調與技術共享。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白韞雯表示,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上,下一階段應重點關注氣候適應資金問題,國際社會需要通過多方合作,助力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適應工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廣州環投福山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的熱電廠主要負責處理廣州市中心城區的生活垃圾。企業有綠電購買需求,但資金周轉困難。正是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與
交通銀行廣東省分行聯合開發的“綠電貸”產品提供了2000萬元綠電貸款,才有效解決了企業
難題。“我們既是綠色
電力的生產者,又是綠色電力的消費者。通過貸款采購綠電,融資成本還有優惠。”該企業財務負責人表示。
氣候投融資已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綠色債券、
碳市場等創新工具,各國推動社會資本流向綠色產業;通過多邊平臺和區域合作,各方在技術轉移、政策對接上展開深度合作。在這一領域,中國的實踐與創新已成為全球綠色發展的重要樣本。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30.08萬億元,規模居全球首位;境內綠色債券市場余額達1.98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此外,我國相繼啟動了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
減排交易市場,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表示,中國碳市場建設不僅是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碳市場提供了寶貴經驗,展現了綠色投融資領域的“中國路徑”。
應對雙重挑戰——攜手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當前,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發布的《2023中國氣候融資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2年全球可追蹤的氣候融資總額中有84%在本國內流動,僅有16%的融資資金跨國流動,投入到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嚴重不足。
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國與共建國家攜手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完善綠色投融資機制,服務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豐碩成果。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中國提供并動員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有力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室主任陽平堅表示,我國通過資金援助、技術輸出和能力建設,幫助發展中國家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展現了長期規劃與政策穩定性。
為破解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投融資瓶頸,2023年,中國與共建國家聯合建立綠色發展投融資合作伙伴關系,打造交流合作平臺并提出務實解決方案。“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首席發展總監張建宇表示,未來將通過混合融資、
碳金融等多元化模式,推動更多綠色低碳項目在共建國家落地,為全球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雙牽頭”試點——氣候投融資引領發展新路徑
2022年,23個地方入選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地區。兩年多來,各個試點積極探索地區特色發展模式,為氣候投融資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實踐。
作為全國試點中唯一一個由生態環境部門和金融部門“雙牽頭”試點地區,廣州南沙新區把握“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定位,提出建設國際氣候金融中心,積極探索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包括出臺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專項政策,成功上線粵港澳大灣區氣候投融資平臺,推動“氣候融擔”“綠色氣候貸”等定制化金融服務,搭建與巴西、科威特、新加坡等國的交流新橋梁,積極開展國際氣候投融資項目資源對接。
為更好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果成效向世界進行展示,吸引海外資本投向國內綠色、低碳企業,廣州南沙新區持續打造“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IP。據介紹,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將于12月8日-9日在廣州南沙舉行,主題聚焦“全球合作 綠色未來”。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表示,廣州南沙區以氣候為主題,深入實施“五港聯動”戰略(海港、空港、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平臺,協同港澳、面向世界,助力南沙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探索新路徑,為實現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力量。
萬喆表示,全球氣候適應資金需求和流動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巨大的資金缺口阻礙了全球氣候適應的規劃和實施。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的積極進展,顯示了我國以氣候投融資為引領,激發國內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推動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可以打破國家之間的隔閡,推動國際合作,以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的思路推動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