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青島監測中心)遵照《生態環境部關于深化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和山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的若干措施》《山東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等文件指引,結合青島海岸帶和海洋資源分布情況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綜合評估,選取膠州灣鹽沼濕地生態系統,組織開展全國典型海灣
碳匯監測試點工作。
試點項目采用先進的監測方法,應用陸、海、空多尺度新型技術手段,科學評估膠州灣鹽沼濕地的碳匯規模和潛在價值,創新研發藍碳定量化技術,提升海洋碳匯核算的準確性、科學性,為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海洋碳匯監測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為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奠定堅實的技術儲備
系統創新
頂層設計藍碳監測體系
山東是海洋大省,擁有濱海鹽沼、海草床、藻類貝類養殖等豐富的藍碳資源,在發展海洋碳匯方面具有先天優勢。青島是全省首個國家綠色低碳試點城市,開展藍碳監測具有先發優勢。青島監測中心認真貫徹落實“雙碳”戰略,探索實踐海洋碳匯監測技術方法,為建立統一規范的
碳排放核算體系、服務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海洋碳匯監測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大氣、海洋、生態、遙感、化學分析等多個監測領域。在頂層設計中,青島監測中心統籌謀劃、充分調研、多方論證,學習借鑒國內外碳匯監測先進經驗做法,全面結合本地區膠州灣鹽沼濕地的生態特征、資源分布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體推進海洋碳匯試點監測,設計出一套多層次、多維度的立體化綜合性監測體系,編制完成《青島市海洋碳匯監測實施方案》。
青島監測中心按照“分步實施,有序推進,注重實效”的原則,創新工作模式,打破業務領域界限,抽調13名相關專業技術骨干組建海洋碳匯專項監測技術團隊,通過有效發揮各成員的專業研究技術特長,細化團隊人員責任分工,明確了海洋鹽沼碳儲量、碳通量試點監測的預期目標,形成全過程、體系化的監測工作合力,組織進行大氣監測、遙感監測、踏勘布點、調查采樣、實驗分析、數據解析等方面的具體工作實施,出色完成了各項預期任務。
技術創新
多尺度提升監測能力
為更加深入地研究掌握海洋碳匯的動態變化,青島監測中心采取了多尺度監測的實施策略,引入當前先進的監測技術與方法,創新建立基于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地面精細化調查的三維立體監測模式,不僅關注大尺度的遙感監測,也同步強化了重點區域的精細化地面實測。通過對不同空間尺度的碳匯進行監測,做到了全面、系統地了解膠州灣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后續的科學研究和
政策制定提供了詳盡的信息支持。
青島監測中心技術團隊全力構建立體化綜合性海洋碳匯監測
體系,在大尺度監測的宏觀視角下,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實時觀測大范圍的鹽沼濕地動態變化情況,解譯獲取膠州灣及周邊地區生態系統的監測數據,分析不同區域的碳匯特征。聚焦研究重點區域,通過無人機搭載高光譜成像系統,開展高精度的低空圖像采集,并同步設置多個地面監測點進行全點位地面實測,綜合獲取更為準確的碳儲量數據。
在此基礎上,青島監測中心實施了地面點位附近通量塔監測系統建設,現場開展原位濕地—大氣生態系統二氧化碳交換能力監測,同時引入高精度的激光粒度儀、元素分析儀等實驗室儀器設備,精細化開展鹽沼濕地的碳儲量分析,為提升多尺度、立體化的碳匯監測綜合技術能力,探索建立碳匯監測評估技術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方法。
科研創新
搭建藍碳創新平臺
青島監測中心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其研究團隊的學術科研優勢,聯合共建了“山東青島濱海濕地藍碳科技小院”和“生態環境監測創新應用中心”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技術交流與聯合研發模式。目前,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開展了海洋生態遙感創新技術研發、數據集成關聯及智能應用、碳中和相關參數監測技術攻關研究,深度推進碳監測和新型遙感立體監測創新技術成果應用。
創新平臺通過實施聯合科技攻關項目、定期舉辦技術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推動了藍碳監測技術的不斷創新。在完成膠州灣鹽沼濕地現狀碳儲量評估的基礎上,共同開發了關于濕地有機碳穩定同位素豐度、沉積物氨基酸構成和豐度、沉積速率等新的監測研究領域,開展了膠州灣濱海濕地有機碳來源和碳儲潛力評估,建立完善普適性的海洋藍碳評估技術方法和標準,探索海岸帶藍碳增匯技術體系與途徑,對于推動建立海岸帶海洋碳匯全過程管理機制、構建有利于海洋碳匯發展的碳核算評估標準體系具有關鍵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