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東濱嘉陵江、西抵縉云山,創新資源富集、開放平臺眾多、產業底蘊深厚、名醫名校集聚、生態環境優美,是一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之城。
近年來,沙坪壩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美麗重慶建設為統攬,用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沙坪壩范例,為美麗重慶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厚植生態底色
守牢生態環境質量底線
據沙坪壩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吉剛介紹,近年來,沙坪壩著力守好一方“碧水”,建成投用龍鳳河日處理能力7000平方米的生態濕地,改善流域水質;土主、西永污水處理廠三期和沙田污水處理廠一期建成投用,全區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提升到54萬立方米;全面實施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整治工作,推進嘉陵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率達95%;實施嘉陵江“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項目,對嘉陵江7.6公里岸線實施生態治理,打造嘉陵江畔秀美磁場;完成梁灘河青鳳段、刀子鋪段岸線綜合治理,整治河道38公里。
同時,全力抓好“治氣”攻堅,出臺《沙坪壩區重點區域“治氣”攻堅強化方案(2024-2025)》,以PM2.5防控為重點,強化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協同攻堅;實施重點領域污染源精準管控,采用無人機飛航、VOCs走航、衛星遙感等“天地空”手段開展數據監測,實現精準“治氣”;重點區域油煙凈化器全部定期清洗,完成機動車路檢查1.01萬輛。截至12月4日,沙坪壩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7天、同比增加7天,PM2.5平均濃度26.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降低7.3%,濃度均值為中心城區最低。
沙坪壩還穩步推進“治土”,2023年以來治理污染土壤18.28萬立方米;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施1900余畝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平方公里,完成森林撫育2.8萬畝。
提升宜居成色
打造城鄉風貌大美格局
“我們深入開展農村污水治理,努力增添美麗鄉村氣質!”潘吉剛說,沙坪壩先后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整治20條,新建農村污水管網2.7公里,深入實施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治理等9大行動,制定“一水一策”分類治理;清淤約1.8萬立方米,建成30畝以上水產養殖場尾水設施6個,全區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實現連續8年降低,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全面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達到100%;新增市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個、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鄉鎮3個,三河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歌樂山—中梁山鄉村旅游精品線,燦若湖耕讀研學基地投運,成竹玥里、琴仙居等10個項目,龍泉村、新發村鄉村會客廳正在加快推進。
同時,沙坪壩著力扮靚大美都市顏值,持續建設全域“無廢城市”,累計創建“無廢城市細胞”153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約44%;將“無廢”理念融入資產管理,創新建立公物倉“一盤棋、一張網、精細化、多元化”管理體系。
深化“四周四沿”整治,綠化美化城市干道20公里,內環塑石文化長廊建成,重慶智慧氣象公園、陳家橋濱河公園投用,新增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8.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08平方米;持續開展“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完成岸線治理5.6公里,建成高品質濱江休閑空間40萬平方米,沙磁步道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成率43.8%。
依托數字賦能
構建綠色低碳發展高地
沙坪壩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的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引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
碳管理數字化平臺,共同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賽力斯成為首批具有
碳足跡獨立核算能力的新能源智能車企。
此外,沙坪壩還結合企業制造基地的特點,開發綠色低碳能源,提高綠色生產水平,賽力斯汽車獲評重慶市2023年度綠色低碳典型案例、2023年國家綠色供應鏈企業稱號、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等榮譽,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上,該公司分享了其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經驗和成果。
潘吉剛表示,沙坪壩將深入貫徹區委十三屆六次全會要求,持續統籌推進生態保護與產業振興,按照“迭代升級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總要求,堅決打好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攻堅戰,全力在美麗重慶建設中展現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