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聯網+”?
阿里研究院日前撰寫的《互聯網+研究報告》中對“互聯網+”給予了定義,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ヂ摼W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和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一樣,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巨大、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無論網絡零售、在線批發、跨境電商、快的打車、淘點點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實現交易的在線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為遷移到互聯網上,才能實現“在線化”;只有“在線”才能形成“活的”數據,隨時被調用和挖掘。在線化的數據流動性最強,不會像以往一樣僅僅封閉在某個部門或企業內部。在線數據隨時可以在產業上下游、協作主體之間以最低的成本流動和交換。數據只有流動起來,其價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范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獲(每個階段各20-30年)。
今年是互聯網進入中國21周年,中國迄今已經有6.5億網民,5億的智能手機用戶,通信網絡的進步、互聯網、智能手機、智能芯片在企業、人群和物體中的廣泛安裝,為下一階段的“互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