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生態保護補償理論與實踐創新交流暨現場觀摩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肖渭明表示,近年來,我國生態保護補償
政策體系日益完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社會共識逐步形成,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自1998年起,我國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不僅是我國生態保護補償領域的首部行政
法規,也是國際上第一部生態保護補償方面的法規,標志著生態保護補償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已經建立。
“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有力支撐了我國生態保護主體加快改變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有力支撐了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產業轉型的步伐。”肖渭明說,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生態保護補償投入力度,補償資金規模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重大飛躍。
截至今年11月份,全國已有24個省(區、市)建立了28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目前,中央補償資金已由年均幾十億元增長到近2000億元,地方補償資金近千億元,已將我國一半左右的森林、草原納入補償范圍,近三分之一的縣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超過2億農牧民享受到補償政策。
我國地域廣闊,自然環境復雜,生態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不足,這就決定了我國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是一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系統工程。在治理土地退化方面,通過對農牧民群眾予以現金補助、設置生態公益崗位、發展特色產業等多種補償形式,引導加快轉變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的粗放生產方式。在推動地方協作共治方面,支持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開展緊密合作,加快形成“成本共擔、合作共治、效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推動創建了新安江流域、九洲江流域等一批跨省流域補償機制。
“以
北京為例,‘十四五’時期以來,已累計安排對口協作資金20億元,支持丹江口庫區水質治理、產業發展、人才交流,探索了雙方合作共治水源區的新途徑。”國家發展改革委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涵蓋領域廣、涉及主體多,離不開各方力量積極參與。近年來,我國支撐經營主體參與生態保護的條件不斷完善,已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
市場,全國水權交易累計完成超萬單,排污權交易總金額超320億元,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補償的良好氛圍加快形成。
據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9年啟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
安徽、
福建等10個省份的50個試點縣獲批開展生態旅游、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為綠色發展筑巢引鳳。“目前,生態綜合補償已由試點向全國推開,年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億元左右,支持生態重點地區探索產業轉型的新路徑,促進更多地區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有機融合。”肖渭明說。
下一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補償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益,是做好生態補償工作的關鍵。肖渭明表示,有關部門將充分發揮預算內投資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金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生態保護補償基金,進一步拓展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來源,豐富綠色經濟形態,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補償積極性。
“在充分借鑒成熟基金運作經驗基礎上,我們正在研究設立生態保護補償基金,以市場化手段促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良性運作,引導社會資金共同支持生態產業發展,推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童章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