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綠色金融正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氣候投融資是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
2021年,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202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生態環境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發揮綠色金融作用 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強調要拓展多元化氣候投融資服務。多元化氣候投融資開展以來,進行了哪些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現有的多元化氣候投融資存在哪些
問題?又如何更好發揮氣候投融資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
近日,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
政策研究中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聯合主辦的多元化氣候投融資政策與實踐——“環境與氣候治理研究與交流項目:發揮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作用的對策研究”專題討論會在
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興業
碳金融研究院、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省綠色資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氣候投融資促進中心的多位專家參會,聚焦多元化氣候投融資政策與實踐開展研討,為更好發揮多元化氣候投融資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作用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與會嘉賓指出,在全球
碳中和背景下,綠色低碳能源和基礎設施投資都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支持,中國也面臨百萬億資金量級的碳達峰、碳中和資金需求,亟需構建跟“雙碳”目標匹配的氣候投融資體系。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氣候投融資基本呈現以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為導向、以政策標準體系為支撐、以模式創新和地方實踐為路徑的工作格局。但在當前,我國氣候投融資還面臨相關信息披露不足、氣候風險評估工具缺乏、綠色項目融資困難、政策存在不確定性等挑戰。
與會嘉賓認為,想要建立多元化氣候投融資體系,一是要建立統一的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包括制定氣候投融資項目篩選標準、評估方法和信息披露要求等;二是要完善氣候投融資激勵機制,包括財政補貼,低息貸款政策支持,設立引導基金、獎勵基金等;三是加強氣候投融資信息披露和監管,建立比較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對氣候投融資項目的監管力度,防止虛假宣傳和“漂綠”行為;四是支持氣候投融資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培養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