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生態環保產業是涵蓋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裝備制造等環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環保產業發揮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實現“雙碳”目標的生力軍作用,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近年來,重慶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一是企業技術創新成效明顯。全市環保企業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科技創新,企業核心競爭力穩步提升。2023年,全市全行業年內專利授權數量共有2989項,平均每家單位專利授權數量約為兩項。優勢企業數量西部領先。
二是產業支持
政策持續完善。出臺了《重慶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重慶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攻堅戰行動方案(2023—2027年)》。聚焦重慶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出臺實施細則,明確林業
碳匯預期收益權和排污權抵(質)押貸款業務、綠色汽車供應鏈等業務指南,發布了金融支持重慶工業綠色發展十條。
三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總體穩定。全市環保企業積極為各類企業綠色轉型提供服務。2023年全市新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54家,同比增加67%。環保產業持續助力重慶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保產業迎來發展機遇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速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深刻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蘊含的潛在需求以及由這些需求激發出來的供給、形成新的增長點。在這一大背景下,生態環保產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新目標引領下,重慶市生態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根本動力、有效路徑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產業需求端由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轉向支撐美麗重慶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產業發展的重點由單一環境要素末端治理轉向跨領域、多要素、系統協調的綜合治理;產業領域拓展到源頭防控、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生態修復以及與
碳中和相關的領域。
面對新趨勢、新要求,重慶市生態環保產業要搶抓機遇,順勢而為,持續創新。
一是創新發展方式,推進生態環保產業全面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建設高科技、復合型、高質量、可持續、一體化的生態環保產業體系。
培育高層次創新研究團隊。依托英才計劃引進和培育生態環境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在領軍人才選拔、博士后工作站推薦等高層次人才項目中適當向生態環保類企業、人才傾斜,提高薪酬等各方面待遇。
培育國家級重點學科。圍繞三峽生態環境、山地災害與環境等領域推進學科建設和重大科技項目立項,開展水污染過程與控制、生態過程與重建、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環境健康等基礎科學
問題研究,支持重慶大學、
四川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建設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等國家級重點學科。
完善產業技術體系。聯合成渝兩地相關高校、院所、企業建立生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圍繞生態環保基礎科學研究、產業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推進生態環保產業技術集成創新,形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技術體系、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體系、生態環保監管智慧化技術體系、碳
減排技術體系。
推進產業標準創新。積極參與水環境健康、水循環再生、山地生態修復、環境智慧管控、土壤修復等領域的新技術標準化體系建設,依托成渝地區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優勢建立和推廣智能制造標準。
二是圍繞生態環保產業關鍵產品打造西部智造高地。
充分利用成渝制造業基地優勢。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導向發展生態環保大數據產業。以生物技術為導向發展生物滯留系統、水體凈化、水生態治理等環境健康產業。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載體帶動高端環保裝備制造。以新能源產業為導向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相關產業。以新材料為導向發展環保新材料產業。以基因技術為導向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治理產業,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優勢企業,推進污水處理設備、水質污染監測/檢測設備、垃圾焚燒發電、智能化監測裝備等品牌化、高端化發展。積極發展土壤污染檢測與修復裝備、礦山復墾與生態修復技術裝備、噪聲與振動控制裝備,推進關鍵裝備制造。全面提升水、土壤、噪聲、大氣、固體污染防治及監測等領域內的環保藥劑、環保材料等供應能力,重點開發與污染治理設備配套的試劑、水處理膜材料以及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的功能材料,推進核心試劑和材料制造。
成渝兩地共建環保裝備智慧云平臺,推動“互聯網+”再造生態環保裝備制造業,實現設計數字化、產品智能化、生產自動化和管理網絡化,推進生態環保產業智能化。
三是打造西部生態環保產業配套服務高地。
建設成渝地區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聯通成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大數據資源,為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提供數據基礎支撐?;I建生態環保交易中心線上平臺,實現
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環境要素以及生態環保產業技術、產品、服務等“一站式”交易。
打造生態環保產業體驗展示中心,整合生態環保行業資源,突出產品展示、信息發布、創意設計、產業孵化等功能。打造國際生態環保產業會展品牌,依托智博會、中國國際
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展示交易會等,打造國際生態環保產業博覽會,推進生態環保國際學術交流、產品交易,實現技術
論壇、新品發布常態化。
打造國際生態環保產業貿易港,大力發展環保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等,借助貿易便利化等措施,支持生態安全企業設立海外營銷網絡,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新
市場空間。
發展新型生態環保服務業,進一步完善碳
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綠色
認證、環境信用評價、生態風險與損害評價,積極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