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國家全域美麗海灣建設試點;桑溝灣入選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雙島灣—威海灣、陰山灣—馬欄灣2個灣區的13處海灣入選首批省級美麗海灣;北部海域實現美麗海灣全覆蓋……一個個美麗海灣展示了
山東省威海市不斷加強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生態空間,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威海市依托優勢海灣、海岸資源,按照生態環境部《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要求,力爭完成到2027年全域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任務,全市27處主要海灣全部達到美麗海灣建設要求,推動美麗海灣建設從局部重點整治到全局系統治理轉變。在2024年召開的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威海市作典型發言。
威海市積極構建美麗海灣建設體系。將美麗海灣建設納入到精致城市建設框架下,健全組織領導、責任監管、規劃引導等工作體系。持續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搭建起美麗海灣建設的“四梁八柱”,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地市級海岸帶保護條例,以立法形式劃定開發紅線,進一步明確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要求,對高耗能、高排放和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
將“陸海統籌、以海定陸”理念融入各項規劃編制全過程,先后出臺20多個專項規劃,配套建立“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評審批與排污許可管理等約束性制度,推動產業布局優化與海洋環境承載能力有機銜接。2024年,海洋產業重點項目共80個,總投資199.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0.1億元,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特色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科學構建美麗海灣治理體系。強化污染防范,統籌推進陸、岸、海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鞏固全市海域環境綜合治理成效。標本兼治開展入海排污口鞏固提升、漁港環境整治、岸灘垃圾防治、入海河流總氮控制等專項行動,強化“從河流到海洋”的全過程污染防治,春季夏季航次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仍為100%。
通過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大力開展清養殖、拆散亂、修岸線行動,近年來,累計修復受損岸線120公里,修復濱海濕地超過1200公頃。開展全市范圍的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及海灣精細化調查,系統掌握海洋生態環境基本狀況及變化規律,服務海洋生態環境監管。
水清灘凈的良好環境不僅提高市民親海幸福感,形成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生動圖景。
著力構建美麗海灣保護體系。堅持保護為先,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推動海水養殖業加速向綠色集約轉型,創立桑溝灣“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年產增加30%,固碳量11.5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12萬公頃,被聯合國和亞太水產養殖中心向全世界推廣,威海市獲評首個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范區。
引進建設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全國率先推出“海洋
碳匯貸”,極探索藍碳生態價值實現路徑。中國人壽財險榮成公司在全國首創海草床碳匯指數保險,對東楮島100畝海草床完成投保。首創海草床、貝類養殖碳匯指數保險,推動“碧海銀灘”向“金山銀山”轉化,努力把美麗海灣的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效益”、發展“高質量”。依托雙島灣、逍遙湖、天鵝湖、東楮島等海草床生態資源,榮成天鵝湖通過海草床修復改善生態環境,每年吸引1萬多只大天鵝越冬,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天鵝觀賞地,帶動攝影、繪畫、科普等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旅游收入超過2億元。
全面構建美麗海灣監管體系。構筑生態保護屏障,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管水平。深入推進雙島灣—威海灣區海洋垃圾清理行動,加快開展海洋垃圾循環利用試點,探索“藍色小屋”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新模式,推進海洋垃圾多元共治和循環利用,探索打造具有威海特色的海洋減污降碳新模式。
積極推進灣長巡灣、港長巡港、警長巡岸、村長巡片“四長”聯勤共治,凝聚齊抓共管合力。在全省率先探索實施河湖灣“三長合一”管理模式,建立“林長+河湖長+灣長”濕地聯合管護工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協作能力,合力推動全市海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形成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合力。形成“河湖灣聯管、水陸岸共治”局面,截至目前,聯合巡灣11萬人次、有效整改
問題1.3萬件。將海洋環境風險源清單納入生態環境“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范圍,共計抽查檢查23家次,暫未發現涉海洋環境風險違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