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以來,每年的3月23日被選定為世界氣象日,以紀念世界氣象組織(WMO)公約在1950年3月23日生效,以及氣象和水文部門為社會安全和福祉做出的重要貢獻。2015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WMO今年為何選擇這一主題?今年將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給全球氣候服務框架(GFCS)帶來哪些機遇?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接受記者專訪,解答上述疑問。
“今年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隨著國際社會向應對氣候變化的宏偉決策與行動邁進,這一主題的提出恰逢其時。”雅羅說,“今年3月,世界減少災害風險會議在日本仙臺召開,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框架,以提高國際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2015年后的可持續發展議程將在今年討論,12月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將就所有重要的氣候變化談判達成共識。”
過去幾十年積累起來的氣候知識是無價資源,也是決策和氣候行動的先決條件。從溫度攀升到冰川融化,從海平面上升到極端天氣,眾多事實證實:氣候正在發生變化,且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每年都創新高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
根據WMO的計算,2014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更為嚴峻的是潛在的全球變暖的趨勢。同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也在增加,對世界各國造成嚴重影響。這與氣候變化情景是一致的。雅羅呼吁:“我們仍可改變氣候變化的軌跡并將之減到可控水平。氣候知識能夠而且必須支持這一進程,幫助決策者在各個層面做出最好的決定。時不我待,我們必須立刻行動起來。”
過去50年,氣象和氣候科學研究碩果累累,包括衛星在內的遙感技術的發展、重大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計算機能力的大幅提升。雅羅認為:“我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基礎可以指導制定減緩氣候變化的決策;我們用以支持適應氣候變化的科學手段也越來越多。同時,我們需要確保氣候知識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出現并能被需要的人使用。”
氣候產品和服務可以幫助城市規劃者制定
政策和行動計劃,從而加強城市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打造綠色經濟。公共衛生部門利用氣候預測主動應對干旱、熱浪和洪水等極端事件可能給健康造成的影響。受益于溫度和降雨趨勢的預測,農民可以做出更好的種植、收割和營銷決策,水資源管理者可利用氣候信息來優化供水和洪水管理,能源部門可使用氣候信息來決定哪種類型的發電廠該在哪里建造。中國已經在這些方面利用氣候服務,并受益匪淺。
對于今年將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雅羅希望各國承諾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失控的氣候變化并將溫度增長的幅度控制在2℃以內。他表示,中國在此方面已經展示了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并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天氣和氣候服務。
科學知識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全球氣候服務框架的實施將直接促進適應氣候變率和氣候變化。這需要從綠色氣候資金中分配資源,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基礎。氣候服務將提供重要信息,支持各國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發展更環保更氣候友好型的經濟。
雅羅表示,中國氣候服務框架展示了中國為滿足內需在氣候研究和業務方面的成果,為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業務提供了平臺,中國氣象局在眾多領域開展試點工作,推動了全球氣候服務框架的實施。
適應氣候變率和氣候變化對于各國來說挑戰巨大,通過國際合作和伙伴關系匯集專業知識和資源是解決
問題的最佳途徑。雅羅贊賞中國氣象局在區域和國際合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目前,中國氣象局承擔著18個WMO區域或國際中心;中國氣象局兌現在能力建設上的承諾,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非洲最不發達國家提供培訓、設備和專業技術等援助;中國氣象局舉辦的多國別考察,彰顯了中國氣象局的科技進步及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