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腹地,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清潔能源項目正在悄然運轉著,它就是位于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的哲古風電場。這個項目不僅填補了我國超高海拔地區風力發電開發建設的行業空白,更以其先進的技術、創新的理念和堅韌不拔的建設精神,為振興鄉村經濟、助力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項目建設
挑戰與突破并存
在海拔超過4500米的青藏高原,空氣稀薄,氣候惡劣,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首個超高海拔風電項目——哲古風電場得以成功建設。該項目分為兩期,一期工程總裝機容量為22兆瓦,已于2021年12月完成全容量并網發電,截至目前,發電量已突破1億4千萬千瓦時。二期工程總裝機容量為50.6兆瓦,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建設,在2023年9月30日完成全容量并網發電。整個風電場的年發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1.63萬噸,節約標準煤1.93萬噸。
走進哲古風電場,一排排高聳的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廣袤的高原上,巨大的葉片隨風緩緩轉動,展示著清潔能源的無限魅力。這里的建設歷程充滿了挑戰與突破,一期工程的成功不僅填補了超高海拔地區風力發電開發建設的行業空白,更為后續的高海拔風電項目開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數據支持。二期項目首批并網的5臺機組,全部為容量3.6兆瓦的風電機組,這是目前我國超高海拔地區已投產容量最大的風電機組。每小時可發電3600度,對于高海拔地區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面臨著極端自然環境的考驗。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涼爽,晝夜溫差極大,且常常伴有強風、暴雪等惡劣天氣。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情懷,成為了哲古風電場建設中最寶貴的財富。
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雙輪驅動
助力項目成功
哲古風電場的成功建設,離不開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和突破。針對高海拔環境,項目團隊對機組電氣部件的所有技術指標進行了專門調校和測試,確保它們能夠在低氣壓、低密度、高紫外線環境下正常運行。此外,風電場還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遠程監控現場天氣情況和機組運
行情況,在無人值守、少人值班的前提下,降低故障率,提升發電量。
在技術創新的同時,環境保護也被放在首位。從項目的論證、設計階段到建設,全過程都推進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求將影響降到最低。在風機的選點上,設計團隊首先考慮的是風資源條件,但同時也必須兼顧環境保護。他們基本上都選在山脊線上,這樣既可以減少對當地居民放牧的影響,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為了保護場地的表土,施工部門在升壓站邊上設置了表土堆放基。工程完工后,他們再把表土恢復到原樣,撒上草籽,以期恢復高原生機勃勃的本貌。
哲古風電場的建設過程中,還涌現出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建設者們面對惡劣環境時的堅韌不拔和無私奉獻,成為了項目成功的重要保障。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風電情懷”。正是有了這些可愛的建設者們,哲古風電場才能夠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得以成功建設。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助力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
哲古風電場的建成投產,不僅為西藏電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補充電源,還有效改善了當地的能源結構。西藏電網能源結構以水電和光伏為主,具有“夏盈冬缺”“晝盈夜缺”的特點。冬季各水電站發電能力明顯下降,夜間光伏發電能力也不足,無法滿足用電需求。而哲古風電場的并入,無疑提高了電網發電的靈活性,為周邊居民帶來了福音。
哲古鎮的鎮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前冬季用電緊張的時候,經常需要限電,現在有了風電場的補充,我們的用電
問題得到了解決。”此外,哲古風電場的建設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據統計,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當地居民的增收。同時,風電場的建成也提升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哲古風電場一、二期工程的成功建設和投產,三峽集團已經開始規劃論證三期工程。“未來,他們計劃將措美哲古風電項目打造成為一個超過百萬千瓦的清潔能源基地,為西藏電網輸送更多清潔能源。”措美哲古風電廠運行生產負責人尹舒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