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任重道遠,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綜合補償

2024-9-23 10:54 來源: 中國環境報 |作者: 郝春旭

生態綜合補償是通過激勵作用推動生態保護地區轉變發展方式的制度安排,也是運用經濟手段平衡利益相關者關系的重要工具,更是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統籌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中提出要推進生態綜合補償。生態綜合補償以提高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整體效益為核心,以創新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方式、轉變生態保護地區的發展方式、提升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為路徑,促進生態保護地區造血能力得到增強,推動生態保護者主動參與度明顯提升,以實現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的良性互動。

生態綜合補償由探索到深化,成效明顯

生態綜合補償實現了由制度探索到法治保障的重要轉變。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2019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決定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繼續推進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2024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實施,明確提出生態保護地區所在地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穩步推進不同渠道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統籌使用,提高生態保護整體效益。

生態綜合補償實現了由試點探索到縱深推進的重大實踐。2019年起,國家在西藏自治區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福建江西貴州海南四省,以及我國率先建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的安徽省選擇50個縣(市、區)推進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包括創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推進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生態優勢特色產業以及推動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制度化四項重點任務。目前,生態綜合補償在全國范圍持續深化開展,范圍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擴大,補償資金不斷增加。

生態綜合補償實現了由輸血支持到造血發展的模式突破。生態綜合補償鼓勵和引導地方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加快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及以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數據,三年試點期間,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5.2億元,在試點地區實施22個生態綜合補償項目,拉動約30億元的地方與社會資本進入補償領域,新增就業崗位2萬多個,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生態保護地區造血能力得到增強,生態保護者的主動參與度明顯提升。生態綜合補償一方面促進了當地老百姓的就業增收,另一方面,也有力推動了傳統產業發展提檔升級。

生態綜合補償由單一到多元,任重道遠

從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實踐工作來看,生態保護地區不斷探索發展,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從試點工作本身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積極探索,以讓生態綜合補償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

一是從補償對象上看,試點工作實踐中,生態綜合補償主要針對綠色低碳發展項目,并未完全體現“誰保護誰受益”原則。

二是從補償手段上看,補償目前以資金補償為主,尚未形成集產業扶持、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異地園區等多種方式于一體的多元化補償工具手段。

三是從補償形式上看,生態綜合補償尚未切實體現補償的綜合性,補償投向仍然為生態保護地區的單個綠色低碳發展項目,并未真正將各要素、各領域、各環節的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統籌起來發揮合力。

生態綜合補償由局部到整體,統籌兼顧

要錨定系統性、整體性、全局性,綜合體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繼續深化生態綜合補償,逐步擴大補償范圍,以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流域上游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為主,創新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使用方式,拓寬資金籌集渠道,變“輸血式”補償為“造血式”補償,提高經濟主體參與生態綜合補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因地制宜,因材施策,統籌協調,系統推進,強化監管,資金問效。

一是明晰補償范圍。建議相關部門聯合進一步深入研究,明確生態綜合補償的范圍,明晰生態綜合補償的界限,確定“誰來補”“補給誰”“補多少”“怎么補”等關鍵問題,強調資金的使用效率與效益,確保生態綜合補償作用充分發揮,充分發揮綜合補償效益優于單一補償效益的作用。

二是拓寬資金渠道。重點推進以縣(市、區)為單位整合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草原獎補資金、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等各方面補償資金,綜合分析生態功能重要性、生態問題突出性、生態保護緊迫性等特點,科學合理分配各環境要素補償資金,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是豐富補償方式。從綠色發展、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制度優化等維度建立區域生態綜合補償項目庫,合理核算項目所需要投入的經費以及能夠產生的效益,強化資金的生態環境效益最大化。探索推進區域間的新合作模式,諸如聯合使用人才培養、培訓交流、異地開發、飛地園區等方式,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協調高質量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