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開始對中國生物柴油征收12.8%—36.4%的臨時反傾銷稅。這一措施源于2023年底開始,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生物柴油進行反傾銷調查而得出的裁定。
但據了解,在我國,生物柴油的產量并不高。歐洲生物柴油委員會(EBB)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企業2023年向歐盟出口了約180萬噸生物柴油,在歐盟的
市場占有率僅為8%。這被認為是傾銷令人匪夷所思。
“8%的市場占有率不會對當地產業形成非常嚴重的挑戰,這種情況下,歐盟就開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這是我遇到的貿易救濟案當中非常奇特的一個。”近日,在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主辦的生物柴油試點項目建設推進研討會暨《零碳能源證書自愿核證體系 生物柴油核證規范》標準編制啟動會上,即將帶領生物柴油行業應訴歐盟此次貿易救濟,并代表我國所有生物柴油出口企業和歐盟在法律
問題上進行抗辯的
北京卓緯律師事務所蒲凌塵主任說。
中國企業面臨12.8%—36.4%的關稅
生物柴油是一種使用植物油、動物油或廢棄油脂等原料,通過酯交換工藝制成的可再生能源,是一種典型的“綠色能源”。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長史立山告訴本報記者:“生物柴油產業發展是我國生物液體燃料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
減排溫室氣體、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生物柴油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除了可以作為
公交車、卡車及柴油車的替代燃料外,還可用于海洋
運輸、水域動力設備、地質礦業設備以及燃料發電廠等。
盡管生物柴油是我國鼓勵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但我國生物質發展仍然緩慢。2017年,國際油價重新回到上行通道,帶動了我國生物柴油產業復蘇。而彼時的歐洲生物柴油需求大幅增長,也帶動了我國生物柴油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提升。不過,到2023年底,我國生物柴油總產量仍僅有約220萬噸。
據EBB統計,2023年,中國企業出口生物柴油量約180萬噸。歐盟對中國生物柴油征收反傾銷稅,源于歐洲生物柴油委員會提出的申訴,他們稱,大量來自中國的生物柴油對歐盟的生產造成了影響。據悉,過去兩年,歐洲生物燃料市場價格從每噸2250歐元暴跌至1100歐元,對當地生產造成了一定沖擊,EBB將多家歐盟生產商項目的停擺歸咎于中國。
根據歐盟委員會此前公布的反傾銷初裁結果,中國有3家公司將面臨12.8%—36.4%的關稅,其中包括怡斯萊集團(12.8%),卓越集團(25.4%)和嘉澳集團(36.4%)。其他非應訴公司將被征收36.4%的臨時反傾銷稅。
有媒體報道稱,此次加征的臨時關稅預計會持續到2025年2月,屆時將確定為期5年的最終反傾銷稅。
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反傾銷稅實施后,公司出口歐盟的生物柴油已經降到零,正在開辟歐盟之外的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消費地。根據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的數據,德國、法國、西班牙是歐盟生物柴油消費較多的國家,占歐盟47%;芬蘭和捷克消費分別占比2.6%和2.3%。
征收反傾銷稅凸顯歐盟產品競爭力不足
“歐盟反傾銷
政策的證據僅僅是提交了一個證明,通過計算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與歐盟當地生產的原料成本進行對比,說明中國的生物柴油的價格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廣州能源所生物質能生化轉化研究室主任王忠銘告訴本報記者,“實際上,我們價格便宜,主要是因為技術進步。”
有業內專家分析,盡管歐洲在生物柴油產業領域探索的時間比中國要長,但目前,歐洲生物柴油從原料、技術以及產能上來看,處于初步階段,在成本、效率、規模、經濟等方面與從中國進口產品相比,并不是很占優勢。
根據《2024中國生物質產業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我國生物柴油行業主要是以市場導向為主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環氧增塑劑市場為導向的初期增塑劑階段(2006—2009年);第二階段是國家大力整治“地溝油回桌”使其導向生物柴油的生產(2010—2014年)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原料及產品出口為主的階段(2015年—2023年)。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生物柴油技術不斷進步,已經研發出不同類型。按照技術分類,酯基生物柴油為一代生物柴油、烴基生物柴油是二代生物柴油。國有企業中石油、中
石化、中糧都在生物柴油技術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秘書長張大勇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生物柴油不光技術先進,而且由于我國的烹飪習慣和人口優勢,生物柴油的原料——餐飲廢棄油脂產量較大,價格也比較低,因此,比歐盟的生物柴油價格便宜大概400歐元。”
深圳市朗坤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來生產酯基生物柴油,就是將廢棄的動植物油脂與甲醇進行酯交換得到的產品,這也是目前全世界流行比較廣的生物柴油產品。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企業的生產工藝采用生物酶法生產生物柴油,優勢在于產率較高,生產過程中不涉及強酸強堿,對環境十分友好。”
“歐盟征收的臨時反傾銷稅,反映了歐盟相關產品競爭力不足。目前來看,歐洲很難通過貿易保護措施來加快其生物柴油生產進程,如果其自身不能通過加強技術提高本土競爭力,那么歐洲市場也得不到有效的拓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董一凡在此前接受采訪中表示。
利用貿易規則遏制中國發展高附加值產業
“生物柴油遭遇的現狀與目前電動汽車的經歷完全相似,歐盟在發展過程中考慮的不只是貿易保護,更重要的是利用貿易規則,把中國產業向高附加值發展的道路給堵住。”蒲凌塵說,歐盟是從戰略角度、更長遠的市場角度來遏制中國生物柴油的發展。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生產生物柴油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美國、阿根廷、印度尼西亞、巴西和歐盟等。其中,歐盟主要以菜籽油為原料,美國主要以大豆油為原料,還有國家以棕櫚油、玉米油等為生產原料。
而歐盟認為,在生物柴油發展過程中,綠色經濟的生物柴油原料使用菜籽油、玉米油等,相當于在和人類生存資源相競爭。而中國出口的大量廢棄油脂為歐盟生物柴油產業所青睞。
“我國的鼓勵政策是,廢棄油脂生產生物柴油的最終產品出口歐盟,但歐盟想要的,僅僅是廢棄油脂這種原料,這是這次歐盟實施貿易救濟的根本原因。”蒲凌塵說,歐盟正在想辦法打壓中國的生物柴油產品產業鏈,以便從中國獲取更好、更簡單的原料來發展歐盟國家的生物柴油產業。
因此,蒲凌塵認為,歐盟的貿易救濟背后是戰略問題,不是商業競爭問題,是未來市場戰略制控權的問題。誰占有市場戰略制控權,誰就能夠在市場當中制定規則與標準。例如,我國的
鋼鐵產品、不銹鋼產品在出口時,標準只能遵循德標、歐標、美標。
目前,除了歐美,包括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對我國生物柴油出口提升了關稅。
蒲凌塵表示:“這是不公平的,這意味著他們不承認中國價格、不承認中國成本。未來,我國企業再向其他國家出口產品,也會遇到貿易保護問題。”
因此,蒲凌塵也提醒中國企業,要了解國外的市場供需與競爭模式,了解國內供需和競爭,有效利用產能,避免持續觸動國外的貿易救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