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持續攀升。
2023年夏季,全球陸地平均氣溫15.2℃,較歷史同期氣候平均(14.7℃)偏高0.6℃,為1961年以來氣溫第三高,中國今年夏季氣溫也達到歷史次高。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未來五年內全球溫升幅度或突破《巴黎協定》規定的溫升閾值。
受氣候變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發。世界經濟
論壇指出,未來10年,應對氣候變化失敗將是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應對氣候變化、加速能源轉型事關全體人類命運,行動已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在每年度夏的用電高峰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
電力短缺,如何平衡好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供應的
問題也成為當前一大挑戰。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能源中國·安全、綠色與繁榮”對話首期節目,邀請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中電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圍繞“應對極端天氣,如何加固能源安全‘防護網’”這一話題,展開對話,探尋應對氣候變化、推進能源轉型之策。
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增加能源供應挑戰
主持人:極端氣候是今年的一個關鍵詞。大家能直觀感受到,極端天氣的出現頻率增多、增強。這是氣候變化的結果嗎?極端天氣現在對能源供應和安全的挑戰有多大?
鄒驥:從觀測記錄來看,在過去幾十年中,極端氣候事件頻率顯著上升,這些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變化是緊密聯系的,比如,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該下雨的地方不下雨,降雨出現時空錯配,就形成了干旱。
極端天氣事件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對公共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的挑戰等。比如,一些地方沒有按常年的規律去降水,從而導致水量不足,一些水電設施的發電量就下來了。因此,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越高,對社會經濟系統負面影響的烈度也就越大,尤其對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帶來的損害就更大。
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風險在短的時空結構內不容易感知,但是放大到幾十年、幾百年,其帶來的損失上升非常明顯,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放任氣候變化繼續下去,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趨勢得不到遏制,全球氣溫將持續上升,造成冰川融化,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將進入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我國能源分布不均 需實現大范圍能源優化配置
主持人:今年以來,電力需求的短時尖峰化趨勢日益顯著,電力保供難度增加,局部區域部分時段出現電力緊張狀況。從發電源結構來看,不同區域有哪些特點?能源稟賦和用電需求在各地之間存在不少差異,各地區之間應如何進行跨省跨區電力調度、余缺互濟?
王志軒:我國能源資源分布不均,81%的水能資源、86%的風能資源、96%的太陽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全國約2/3的用電量分布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因此,整個中國的能源供應包括電力采用的是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形成了“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電力資源配置基本格局。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多地出現極端高溫天氣,拉動用電需求快速增長。通過充分發揮大電網資源優化配置平臺作用,用足用好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同時發揮中長期和現貨
市場作用,可實現跨省跨區電力余缺互濟,精準錯峰,保障了全網電力資源充分調用。
鄒驥:像中國這么大的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能源供需差異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這種差異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會。
比如,中國可以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等創新技術,將西部沙漠戈壁中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輸送到東部的用能負荷中心,實現多方系統配合,將空間資源發揮利用起來。因此,中國的能源供給必然是多元化、多樣化的系統,靠某一種單一形式的能源都不能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儲能、用電等技術如雨后春筍般產生,產生了很多工程示范。
總之,中國當前處于存量上要穩,保供要穩住,然后在增量上循序漸進、先立后破地去推進能源低碳化改革。
主持人:談到區域差異,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今年廣東多地接連出現高溫天氣,加上臺風影響,全社會用電負荷持續攀升。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對于廣東的電力消費供應和低碳轉型,您怎么看?
鄒驥:廣東已經連續十年是我國經濟第一大省,近十年來,廣東的用電負荷快速上升,南方電網已經有“小馬拉大車”的感覺。
雖然云貴川的水電可以調到南網中來支持廣東,但是近些年西南地區的經濟快速增長,能源需求與日俱增,在極端天氣事件的加持下,近兩年川渝地區連續出現干旱,水電供應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的能源供給問題就顯得緊迫而復雜。
雖然廣東目前可以通過增加煤電供應等傳統能源保供思路實現能源保供,但是這與能源轉型的長期任務是矛盾的。因此,作為能源需求大省,廣東需要比其他地區下更大功夫,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從優化需求、
節能節電、不同能源強度的產業選配上做文章。
主持人:其實不僅是廣東和川渝,今年以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電力需求大幅增長的情況,當前全國各地的電力供應情況如何?
王志軒:總的來說,2023年上半年,電力系統經受住了多輪高溫考驗,電力行業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超前謀劃,全力以赴保安全、保民生、保重點供電,電力系統穩定運行,從全國總體上來看,絕大部分地區電力供需總體平衡。
但受來水偏枯、電煤供應緊張、電煤熱值下降等因素疊加影響,西南地區少數省級電網在部分時段電力供需形勢較為緊張,通過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守牢了民生用電安全底線。
主持人:今年以來,全社會用電需求大幅增長,全國各地電力供應情況如何?社會公眾應該如何看待電力的挑戰?
鄒驥:針對電力供應緊張等情況,無論是行業內人士還是普通公眾都應該回歸科學理性、回歸市場邏輯,讓公眾在了解全面事實信息的情況下理性看待電力供應需求問題。另外,要培養公眾對用電市場信號的敏感度,比如,建立錯峰用電的習慣和意識,配合能源供給側調節,從而減輕用電負荷。
中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明顯
主持人: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們不能心存僥幸,也不能把行動留給未來。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超1億千瓦,占新增裝機的77%。在發電側,各地煤電裝機和新能源裝機等數據透露出了什么趨勢?
王志軒:總的一句話,就是中國電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趨勢明顯。
從投資方面來看,上半年,電力投資同比增長32.2%,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占比達到88.6%,新增電源方面,上半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其中,新增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占新增發電總裝機的比重達到71%。
從電力結構看,截至6月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7.1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3.9億千瓦,已占總裝機的51.5%,電力供應結構延續綠色低碳發展趨勢。
2010年之前,我國煤電發電量占比長期保持在80%左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可再生能源飛速增長,煤電占比已顯著下降至六成左右。
鄒驥:我國煤電在整個發電中的比例顯著下降,說明我國的能源轉型已經在路上,目標是堅定不移的。但我國化石能源的占比從當前的“為主”變成一個小的比例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在一個有序的時間框架內實現轉變,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周期決定的。
第一個周期,就是現有的煤電裝機平均機組年齡約14年,按照設計壽命,還剩16年,要把剩下的16年經營好,穩定運行好,完成服役期,這是保供的首要任務,要在經濟上讓這筆資產發揮出最大效益,減少浪費。
第二個周期,就是非化石能源的技術迭代周期,尤其是以風、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不限于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技術本身,還包括能讓其切實發揮作用的互補系統整體技術,比如儲能技術等,在未來的20年中,要讓這些技術和產業有長足的發展,從而使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技術的研發而大大下降。
第三個周期,是社會經濟系統中宏觀景氣的投資周期,也就是當前經濟低迷時要用逆周期調節,這個時期的投融資成本理論上是相對周期性比較低的,要用好這一機會窗口。
主持人: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審議了三份
碳中和以及能源相關的文件,這對能源系統意味著什么?對于深改委的三份指導意見,社會公眾應如何搭建期待與共識?
鄒驥:深改委出臺這三份文件非常及時,也切中要害,是當前改革的難點,也是改革的突破口。深改委的這些文件實際上是要通過市場化的改革、通過生產關系的調節來保證生產力的發展得到支撐,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加速技術研發、技術創新、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的引用。
其中兩份文件與能源轉型密切相關,一個是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
碳排放雙控,這對于發展風、光等非化石能源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對于那些沒有碳排放的非化石能源電力增長就沒有“緊箍咒”了,也帶來了價格上的比較優勢,勢必會促進結構改革,通過打通
政策通道,給電力結構的變革注入新的動力。
另一個是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文件,我國電力市場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如何真正讓市場經濟來調配這些資源是一個核心和難點,比如電價的形成機制要如何突破?能夠突破到什么程度?這些在新的歷史時期都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界定。
合理運用電力需求側管理
主持人:面對用電負荷不斷攀升,除了在供給側方面做“加法”,提高供應能力外,調節電力需求側同樣重要。用電側,比如虛擬電廠、需求響應等措施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王志軒:當前,我國電力系統存在調節能力不足、保供壓力大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有機整合源、網、荷、儲各類調節資源,特別是挖掘需求側調節潛力,通過負荷轉移、負荷調控、負荷中斷等調節方式以及工藝優化、技術改進、管理提升等手段,為系統持續穩定運行提供支撐。5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公布了新修訂的《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電力負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期通過制度規定的形式進一步挖掘需求側調節潛力。
電力需求側管理通過合理引導電力消費,可以有效降低高峰電力需求,在緩解電力供需缺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發展,需求側資源已不止是一種電網應急資源,正逐步成為一種重要資源廣泛參與電網運行,實現供需雙側資源的協調優化。尤其在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時候,需求響應是很有用的一個手段。
但需求響應不是萬能的,要理性看待虛擬電廠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角色與定位。因為虛擬電廠主要解決的是電力調節的問題,并不能增加電力總供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電力短缺問題。如果電力出現硬缺口時,虛擬電廠的削峰作用將顯著弱化,必須建設可靠電源項目滿足電力供需平衡。如去年迎峰度夏期間,持續干旱高溫天氣導致各地用電需求攀升,同時降水不足導致水電出力受限,多地面臨緊張嚴峻的電力供應形勢,
四川等地電力缺口比較大,這是不能靠虛擬電廠來完全解決的。
對于需求響應,要做到能用盡用,但是還要從整個電力系統的角度來考慮它發揮的作用,將其與儲能和電源等各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發揮其作用。
主持人:電力市場機制在綠色低碳轉型中發揮的作用如何?
王志軒: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國電力市場的基本規則體系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統一市場、協同運作”的電力市場基本架構,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種日益豐富。形成了銜接省間、省內,覆蓋全國范圍、全時間周期、不同交易品種的市場體系。
各類市場機制在保供與轉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省內市場定位于通過優化省內資源配置,保障電力電量供需平衡和安全供電秩序;省間市場在高峰期供需調節及資源優化配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電力供需緊張的情況下,省間交易對各省電力電量平衡的重要性明顯提高,省間電力中長期、現貨交易,有力促進了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電力安全保供。
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穩步推進,第一批8家現貨試點省份實現省內現貨長周期試運行,第二批6家試點省份開展模擬運行。交易頻次的提升更好地滿足了市場主體靈活響應供需變化和清潔能源消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