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走進周寧縣“三庫”生態文明實踐主題展覽館,從80年代的開荒造林,到30多年來所取得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再到擘畫的藍圖,周寧的“綠色”變遷如同電影般展現在眼前。黨員干部在“行走的課堂”中,學習“三庫+碳庫”重要理念,體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2023年以來,周寧縣堅決扛起作為“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首倡地和先行實踐地的政治擔當,依托“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和鯉魚溪鄉風文明實踐點建設,聚焦“一條主線、兩大基地、三項抓手”,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討會,集中推出系列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將實踐點打造成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周寧窗口”。
深耕實踐點打造鮮明“IP”
近日,在“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周寧縣新時代宣講師黃娟娟和李小涵帶著重點宣講內容和學習體悟,與干部群眾交流心得,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近年來,周寧縣把握“三庫+碳庫”重要理念宣傳闡釋這一主線,將實踐點建設與縣域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協同推進。
錨定“三庫”出發點,周寧縣深入挖掘梳理習近平總書記“九到周寧,三赴林場”故事,以及35年來逐綠奮進成效,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資料匯編》。連續兩年分別出臺《關于開展“三庫+碳庫”重要理念系列宣傳活動的實施方案》《周寧縣學習宣傳踐行“三庫+碳庫”重要生態理念行動方案》,提出舉辦研討會、建設基地、創排話劇等系列舉措。
同時,把握“生態”關鍵點,以“生態”為核心元素,在實踐點項目建設、氛圍布置、展陳設計、業態培育等各方面加以凸顯,構建鮮明標識。將“三庫+碳庫”重要理念列入全縣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邀請專家教授聚焦“生態”作輔導講座,深入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在全縣上下凝聚“逐綠共識”。
此外,將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實踐點建設落腳點,成立“三庫”綠色生態理念研究專班,圍繞“‘三庫’綠色生態理念實踐與研究”推出1個總課題6個子課題研究成果。出臺《周寧縣踐行“三庫+碳庫”綠色生態理念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推動實踐點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具體舉措。2023年,周寧成功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建好實踐點提供核心支撐
站在黃振芳家庭林場向山腳眺望,“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二期)項目映入眼簾,三座以“C(碳)”字構型的建筑物鑲嵌在青山之間,繪就著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
基地是實踐的重要載體,周寧高標準建成“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二期),全面改造提升鯉魚溪景區,為實踐點提供堅實支撐。
據周寧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投資2.06億元,以“三庫+碳庫”為主題,建設“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二期),落成“水庫”“錢庫”“糧庫”三座主體大樓。同時,布設“三庫+碳庫”生態文明實踐主題展,設置“三庫”演藝中心、農村要素流轉平臺,配套客房135間及標準停車場、文化廣場、休閑公園等設施,可容納600人培訓、用餐,是閩東首個集研學、康養、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
漫步鯉魚溪畔,兩岸漢服館、豆花館、文創館等目不暇接,新舊業態在這里交匯,為古老街巷注入了新的生機。
周寧還聚焦鯉魚溪實踐點“鄉風文明”主題,全面改造提升鯉魚溪景區“硬件設施”,規范內部管理。統一租用核心區老屋、民宅34座,按照“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原則完成整修。以文化展示為重點,布設鯉魚溪文藝創作基地、鯉魚文化博物館、鯉魚溪孝道館、民俗館、書畫院等場館,恢復魚祭禮俗常態演繹,引入黃浦北路戲、方言評書等非遺技藝,以及高山云霧茶炭培工藝、花園茶畫工藝展示等內容,全方位展示周寧鄉風文明建設成效。
以“三庫”基地、鯉魚溪為核心點,周寧輻射蘇家山、抽水蓄能電站、花鯉小鎮等9個鄉鎮N個現場參觀點,形成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大思政課、紅色文化等系列主題參觀線路。2023年來,“三庫”基地累計接待游客704批次21418人次,入選
福建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提煉“鯉魚文化”核心元素,創立“周寧有鯉”城市形象IP,推出十大系列80余款特色產品。在鯉魚溪培育壯大民宿、露營、文創等新型業態,鯉魚溪文旅融合入選福建省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活用實踐點發揮加乘效應
日前,“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討會在周寧縣舉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三庫+碳庫”重要理念,暢論生態“高顏值”如何與經濟“高質量”相得益彰。
周寧以實踐點建設為引領,集中各方力量辦大會、強宣講、優宣傳,持續拓展實踐點綜合效應。在省委、市委宣傳部指導下,周寧連續兩年舉辦“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討會,在“新思想溯源工程”中開辟了“三庫+碳庫”重要理念研究這一嶄新領域。2024年理論研討會共邀請260多名領導嘉賓、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參會,是周寧縣歷史上承辦的最高規格的會議。面向省內外專家征集論文97篇,篩選67篇形成《論文集》,其中省外專家論文19篇、省內專家論文48篇。現已在《經濟日報》刊發5篇,其中《發揮森林“寶庫”作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文在頭版刊發,《充分釋放森林“寶庫”發展潛力》專版刊發。
同時,立足特色強宣講。依托黃振芳家庭林場,成立“三庫”綠色生態理念宣講團,組建年齡段“全”、行業“廣”、形式“多”的隊伍9支330人,并邀請黃振芳及其家人黃娟娟等擔任特邀宣講員。用好林場“三庫”主題展覽、“三棵樹”公園等標志性地點,實地講述習近平總書記“九到周寧,三赴林場”故事。結合開展“習爺爺在寧德的故事”進校園活動,組織青少年學生走進林場開展“萬人大研學”。以“三庫+碳庫”重要理念為核心,聚焦文藝作品創作,開展“演繹式”宣講,推出舞臺劇《“三棵樹”的情懷》、歌曲《我的云端之城》,成功創排主題音樂話劇《樹魂》、閩劇《烈士凌福順》并在“三庫”演藝中心上演。2024年以來,全縣累計開展各類宣傳宣講活動600余場次,受眾26000多人。
“建”以致用。周寧以兩大實踐點為重點,統籌推進“三庫+碳庫”重要理念宣傳、全域旅游宣傳、文化宣傳、農產品宣傳推介。成功在鯉魚溪舉辦第十三屆寧德世界地質公園文化旅游節,迎來國內外的領導嘉賓450多人齊聚,八大板塊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10萬人。聚焦周寧“生態”特質,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寧德實踐”“周寧故事”,在《求是》雜志、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權威媒體相繼推出《三棵樹與三代人》《一片林,三代人》《森林如何變寶庫——福建寧德踐行“三庫+碳庫”理念調查》等重要報道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