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張興贏委員: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

2024-8-23 13:26 來源: 人民政協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也提出推進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增強城鄉氣候韌性等要求。我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相關工作,因此就其中“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談一些想法和建議:
 
  近年來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持續,剛剛過去的7月22-23日出現了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兩天,日平均氣溫分別達到17.16°C和17.15°C。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風險不斷上升,導致全球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愈加頻發,由此產生的跨行業、跨區域的復合型風險進一步增多,且更加復雜和難以管理。
 
  中國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生態環境整體脆弱且更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尤其在人口和基礎設施等大量聚集的城市,頻發的城市熱島和內澇等給城市基礎設施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愈發凸顯。氣候變化短期內是不可逆的,因此做好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是當前人類自救最有效的手段,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主動增強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可以減輕其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損失。
 
  適應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這不僅意味著要在基礎設施等的建設上未雨綢繆,留有一定的“冗余度”和彈性,也意味著要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公共衛生和健康體系等,同時還需提高全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認知。
 
  為此提四點建議:
 
  (一)加強氣候變化監測和早期預警以及適應措施的監測評估。在“雙碳”目標下,我國需繼續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提高減緩和適應的協同效應,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影響的監測和面向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早期預警,提升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等8部門印發通知,確定39個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建議要強化適應氣候變化科技和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同時要建立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實施效果監測評價體系,完善多部門跨領域的適應氣候變化合作機制。
 
  (二)完善城市保障基礎設施安全指標體系。加強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城市水資源、能源、交通等保障設施的影響研究,將氣候變化風險納入相關行業建設的技術標準規范,以完善城市暴雨、大風等相關工程建設與防范標準,提高沿海城市海平面變化相關防護設施的設計要求,加強城市洪澇防御能力建設與供水保障等,提高城市韌性。
 
  (三)提升城市氣候風險綜合應對能力。提升氣候變化風險預估能力,并將預警信息與城市信息化平臺建設對接,強化預警信息及時、快速發布。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提高適應能力建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城市氣候風險精細化管控和治理能力。加強信息共享,提高氣候變化對城市人群健康等影響的適應對策研究,加強對相關急、慢性病的防范和適應能力。
 
  (四)盡快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法》。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氣象部門提前連發了5道紅色預警,但是這些預警并沒有法律效力,未來類似這些適應氣候變化的各種措施,亟須法律保障。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應對氣候變化法》,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法律支撐。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