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加速碳金融市場建設:探索碳期貨、期權,助力節能減排

2024-8-19 11:02 來源: 期貨日報網

  我國碳期貨、碳期權品種仍在開發階段,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應該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金融屬性,打通碳金融現貨和衍生品的交易界限,分階段推進碳金融產品建設,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減排領域,以市場化機制促進我國碳市場更好地發揮節能減排的功能。

  碳排放權交易,源于20世紀90年代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交易概念,美國國家環保局首先將其運用于大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也相繼實施了排污權交易的政策措施。

  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因全球變暖簽訂了《京都議定書》,該條約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同時提出了三個靈活的減排機制,碳排放權交易是其中之一。

  2005年,歐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一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伴隨著《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碳排放權成為國際商品,越來越多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基于碳交易的遠期產品、期貨產品、掉期產品及期權產品不斷涌現,國際碳排放權交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也為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帶來啟迪。

  全球成熟碳交易市場的運行機制

  歐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也被認為是碳排放制度建設最先進的地區,通過對各企業強制規定碳排放量,為全球減碳做出巨大貢獻,在世界碳交易市場中具有示范作用。其成熟的運行機制對我國碳市場建設有何啟示?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戰略和規劃處二級調研員汪燕曾撰文表示:“健全的法律法規是碳市場建設的前提。歐盟制定了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諸多基礎法律文件,確定了各成員國必須遵循的共同標準和程序,各國所制定的排放量、排放權的分配方案也需經歐盟委員會審核許可后才能生效。正是因為有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歐盟的減排效果明顯好于美國等沒有國家強制碳排放立法的國家。”

  目前,我國針對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在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秦天寶看來,雖然我國已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但政策要求尚未完全上升到法律層面。“雙碳”工作具有明顯的政策先行特點,主要依靠國家政策和部分地方立法予以規范。因此,實現“雙碳”目標須盡快完善碳市場司法協同機制。

  此外,汪燕認為,完善的MRV制度是碳市場建設的關鍵。MRV是指對企業碳排放量的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進入碳交易市場的企業有義務對其一年的碳排放量相關數據進行監測,并將所有數據和監測情況形成碳排放報告,為了體現數據的公信力和透明性,企業需將碳排放報告交由第三方機構核查后進行交易。歐盟的MRV體系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試運行階段,企業的碳排放數據是不存在的,排放權只能根據預估發放給企業,由此產生了排放權發放過多、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等諸多問題。但歐盟利用數年的試驗期,不斷收集、修正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現已建立龐大的企業碳排放數據庫,同時也建立了完整的MRV體系。

  汪燕進一步強調:“對于一個交易無形產品的市場來說,市場參與者的信任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任何在碳排放數據上弄虛作假的行為,都將打擊市場參與者的信心。我國的碳市場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監測、報告、核查還是薄弱環節,建立真實、準確、全面的碳排放數據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從國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展歷程來看,大都經歷了由小到大、逐步擴大控排行業、降低市場門檻、增加清單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編審陳星星撰文總結了全球幾大成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運行機制。例如,歐盟碳交易市場引入了MSR 市場穩定機制,即政府把從碳配額交易以及市場中獲得的拍賣收入,通過二次分配的方式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反向促進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美國碳交易市場則通過提高拍賣價格減少配額供給總量維護配額價格的安全閾值。澳大利亞碳交易體系采用拍賣分配方式,由碳排放權市場供需決定碳交易價格。新西蘭碳市場完善配額分配方法,激發二級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韓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推出了“做市商”舉措吸引更多賣家進入碳市場。

  這些成熟的機制是否可以引用到我國的碳市場建設中?陳星星認為,首先,可以參考歐盟碳市場制定的三階段發展路徑和第四階段(2021—2030年)時間表,以 3~5 年為一個周期建立清晰的碳市場發展路線圖,對企業的減排過程采用動態調整的模式。其次,盡快建立和實施碳配額總量拍賣分配機制,拍賣收入用于提高能效和發展清潔能源的比例不低于三成。為保證中國碳排放和交易市場的碳價平穩運行,可以參考歐盟的市場穩定儲備機制(MSR)、加州碳市場和韓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先進做法,在引入拍賣機制后,盡快建立配額價格抑制儲備和“柔性”市場調節機制。最后,完善信息披露、市場監管與風險管理制度,建立接軌國際的核查及數據管理制度。加快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場流動性,提供多元化、數字化碳金融產品和管理工具。

  碳金融衍生品市場成長空間巨大

  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明確界定了碳市場交易產品的現貨屬性,明確了交易主體包括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主體,確立了以協議轉讓和單向競價為主的交易方式。

  業內人士指出,碳排放權交易的理念與商品市場十分相似,碳排放權被賦予經濟價值,被允許在國家間或一國內的碳排放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購買碳排放權相當于購買了燃燒碳或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權利,而出售方則放棄了這一權利。如果把碳排放權看做一件商品,目前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就是現貨市場,而與之相匹配的期貨市場還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之中。近期,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廣州)實施方案,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快推動碳排放權等期貨品種上市進程。

  此外,廣州還在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探索,例如完善碳配額現貨遠期、碳配額回購業務,深化碳資產抵押融資、碳資產托管等碳金融業務,探索發展碳基金、碳信托、碳租賃、碳排放權收益結構性存款、碳資產管理、碳交易信用保證和碳匯損失保險等金融服務,提升碳市場流動性。研究建立以碳減排量為項目效益量化標準的市場化低碳投資基金。

  “健康有序發展碳金融,有助于更有效發現合理碳價,完善碳定價機制,推動納入碳市場的控排企業以成本效益優化的方式實現碳減排目標。”近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也逐步成為綠色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對綠色低碳的科技、投資、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建設一個規模巨大、健康繁榮、活躍有效的碳市場,不僅僅是碳減排的要求,也是綠色金融發展的需求。”

  對比全球成熟碳市場,歐盟碳交易市場從 2005 年運行開始,就開展了碳配額和核證減排量等金融交易,衍生品交易量占碳市場交易總額的 90% 以上。如今,歐盟碳交易市場擁有豐富的產品種類,包括現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 。

  反觀中國市場,目前的碳期貨、碳期權品種仍在開發階段,推出的碳金融衍生品在種類和規模上難以滿足全國統一碳市場的發展需要,仍有很大的成長進步空間。業內人士指出,下一步應該積極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金融屬性,打通碳金融現貨和衍生品的交易界限,分階段推進碳金融產品建設,吸引更多資本進入減排領域,以市場化機制促進我國碳市場更好地發揮節能減排的功能。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