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第一財經記者從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等部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強生態系統管控、修復、綜合治理,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顯著。
生態環境部今天發布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改革成果。成果顯示,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已推動建立了以“二三一”為標志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二”是“兩級方案”,指的是分省、市兩級制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截至2021年底,全國31個省級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333個地級行政區全部發布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
“三”是“三類單元”,包括優先保護、重點管控和一般管控三類單元;全國已經劃定44604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基本實現了全域覆蓋。其中,優先保護單元占國土面積的54.4%,重點管控單元占國土面積的14.1%,一般管控單元占國土面積的31.5%。
“一”是“一張清單”,針對每個生態環境管控單元,編制“一單元一策略”的差別化準入清單。
成果表明,省、市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發布實施以來,各地積極行動,推動相關成果在
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領域落地應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撐綜合決策,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彰顯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據自然資源部介紹,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近年來,我國城市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創新在區域規劃統籌、土地混合開發、空間復合利用、激活空間流量、維護資源權益五方面亮點突出。
自然資源部發布的《生態文明時代城市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創新》案例集顯示,一些城市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創新注重從局部開發向整體發展轉變。注重算大賬、算總賬、算長遠賬。通過土地混合開發優化空間結構,構建社區生活圈,將原來單一功能的產業園區建成一個復合社區,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城市。
一些城市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創新中,統籌地上地下空間,推動土地利用向三維空間復合利用轉變。如上海蘇河灣萬象天地在更新中,探索將公園綠地地下開發地塊和經營性地塊組合出讓,統籌地面綠地和地下商業空間開發,空間功能更加豐富。一些城市更好地盤活存量資源資產特別是歷史遺存資產,提升城市的資產價值。
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攝影/章軻
此外,自然資源部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各地穩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在支撐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在
青海、
山西、
寧夏,新一批山水工程正在成為黃河流域以高水平保護修復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以山水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抓手,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已實現由單一要素向系統治理轉變,由工程措施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由末端治理向全鏈條管理轉變,由單純依靠財政向多元化投入轉變的四個轉變。
國家林草局發布的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最新成果也顯示,截至目前,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運行機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格局,全面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全國集體林森林面積21.83億畝,比林改前增加37%;森林蓄積量93.32億立方米,比林改前翻了一番;集體林地畝均產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長3倍多。全國林權抵押貸款余額從2010年的100多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700多億元。
國家林草局介紹,集體林改激發了農民擴綠、興綠、護綠的積極性,集體林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持續“雙增長”,全國森林年涵養水量達6289.58億立方米,相當于16個三峽水庫。森林儲碳固碳量持續增加,我國林木植被碳儲量107.23億噸,年固碳3.1億噸,吸收二氧化碳當量11.37億噸。林業產業總產值超過9萬億元,形成了經濟林、木材加工、旅游康養、林下經濟4個萬億級支柱產業。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五年來,我國初步建成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氣候安全的現代化氣象觀測預報預警服務綜合體系,生態氣象服務保障業務發展態勢良好,生態服務水平評分較2019年增長19.7%。
氣象部門開展氣候關鍵區全覆蓋的大氣本底觀測站網建設,在全國共建成7個大氣本底站和27個國家氣候觀象臺;布設339個酸雨觀測站、29個沙塵暴觀測站、28個大氣成分觀測站。構建起覆蓋全國的國家、省、市、縣四級環境氣象監測預報業務;利用9顆在軌運行的風云氣象衛星,建立了風云衛星遙感應用平臺,為生態功能動態監測評估提供重要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