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氣候風險不斷由自然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滲透蔓延,人類如何適應氣候變化、有效防范化解氣候風險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要熱點課題。
降碳是國際社會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手段,也是應對氣候變化討論的焦點。我國在降碳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各地也紛紛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可以說,通過降碳減緩氣候變化已深入人心并融入各行各業的實際行動與舉措中。
但氣溫上升、極端天氣頻發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在通過降碳減緩氣候變化的同時,研究適應氣候變化的
政策和技術措施同樣重要和緊迫,減緩和適應兩大策略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相比減緩,全社會對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和行動力度亟待提升,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值得深思的
問題。
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氣候變化的風險與危害,積極研究落實相應的適應措施。2013年我國首次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明確了2014—2020年適應氣候變化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2022年又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提出要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把握扎實開展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契機,將適應氣候變化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并明確了水資源、陸地生態系統、海洋與海岸帶、農業與糧食安全、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城市與人居環境等重點領域的適應任務。這些任務細致明確,需要全社會積極響應,研究具體有效的適應極端性暴雨、洪澇、高溫、干旱、低溫等引起的風險措施。
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氣候變暖的有利因素,研究趨利避害的適應措施。氣候變暖,積溫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強,對一些地區和生態系統具有有利的一面。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領域之一,氣候變暖使農業生產所需的熱量增加,具有延長氣候生長季、種植區和種植制度分界線北移、復種指數增加等有利的一面。需要加強對有利因素的研究,調整農業種植制度和布局,選育優良農作物品種,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建立農業領域適應技術清單,確保糧食安全。
比如有研究表明,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呈現出明顯的“暖濕化”現象并呈東擴發展趨勢。盡管高溫、暴雨山洪以及復合極端事件災害風險會加大,但氣溫升高和降雨增加有益于地表植被的生長與恢復,有益于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西北地區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也是重要生態環境安全屏障區,可以充分利用氣候變暖的有利因素,研究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趨利避害應對措施,制定綜合性系統性的應對舉措,將氣候變暖對當地的有利影響最大化。